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育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2)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2)

  ■本报记者 江凌

  1911年,历经200余年的清王朝终于走向了末路,辛亥革命的爆发将中国从封建帝制带到了一个新纪元。第二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5项宗旨之一。在他的影响之下,艺术领域的新式教育开始逐步走向正规,一大批已经颇有声望的艺术家开始陆续进入学校教书。

  191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国立北平美术学校在筹备一年后成立了,美术教育家郑锦受蔡元培委托,担任首届校长。6年之后,由于教学意见上的不合以及人事、招生安排上的不满,使得郑锦与吴法鼎、李毅士等教授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节。李毅士与吴法鼎先后辞职,吴法鼎甚至宣称“我们决不和这乌合的北美专合作,且看郑锦横行到何时!”这场风潮只是当时社会种种矛盾中的一个,这几位曾留学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将西方文化中不同体系之间的冲突也带回了中国。

  郑锦比李叔同、曾延年等人更早到日本留学。1907年,在考入日本京都美术学校绘画科的同年,他创作了《娉婷》。1911年,郑锦顺利毕业,他以这张作品参选日本文部省美术展,深受观众和日皇欣赏,被誉为“中国人之光”。

  在郑锦外孙汪伦的《我的外祖父——郑锦》一文中,描述了《娉婷》参展时的情况:

  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入选的作品。在画展开幕的当天,日皇大正替画展开幕剪彩后,巡视展场。当他走到《娉婷》一画前面,被这两位亭亭玉立、娇媚婉静的中国女子深深吸引了,久久不愿离去。当他看完展品,正要步出门口时,想起了此画,于是再次回到《娉婷》前面,细细玩味,达3次之多。第二天,全日本的报章都把这消息作了报道,令日本举国沸腾。这不单是郑锦的成功,更为中国留学生争光不少。第二年,郑锦又以他的力作《待旦》(文天祥)入选“大正美术展览会”。此画被当时的考古专家黑川真赖博士称赞:“唐代被称为金碧辉映的技法,久已烟灭无存,今在郑君的画中又见到了,这替东方艺道增添异彩。”接着,《待旦》一画又代表中国,参展于“万国博览会”。


美术报 美育 00017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2)
2014-05-31 美术报2014-05-3100010;3489159 2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