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评论

跟着艺术行走高原

■陈琦

  2012年,深圳画院在践行多年的客座画家制度项目下,将本土“签约画家”制度纳入客座体系。2013年,有25位体制内外艺术家应邀成为深圳画院签约画家,这些艺术家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多个艺术门类,并且他们当中有的是深圳美术界最具影响力、代表性的精英分子,有的是艺术界的后起之秀。 “行走高原——邹明、潘喜良新疆写生作品展”是深圳画院本年度开展的“本土”签约艺术家创作展系列之一,也是2014年开春以来画院举办的首个院展。

  邹明、潘喜良作为深圳本土艺术家的代表性画家,同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执教多年。他们的艺术创作根植于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往往结合主观意趣进行大胆尝试,在各自专攻的领域不断创新,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紧贴时代步伐的作品。此次展出的40余幅作品和部分采风写生作品均为两人最近一年来创作的新品力作。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具有浓郁的异域民族风情色彩。虽然两人的创作题材不同,但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即从大自然、生活中,从热情奔放的民族风情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人文风情、雪域高原、民屋建筑等的描绘,呈现自己热情的生活态度。

  邹明长期致力于城市雕塑、陶艺、城市山水和水墨水乡的创作。2013年与潘喜良等6人结伴去新疆体验生活,高海拔的慕士塔格峰、断壁残垣的石头城古城堡、百年红柳、荒原牧场的塔吉克族姑娘、马尔洋的骆驼、叶尔羌河的流水、塔什库尔干河边的沙棘,羊群……给邹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邹明原擅长刻画水墨水乡,他将对水乡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早期创作的《桥行人家》、《平常生活》、《往事如烟》、《老屋细语》等作品,写实而率性的笔墨变幻之间流淌着他对水乡故里的依恋情结。其他如《喀什老城》系列、《苍穹下远去的飞鹰》、《生息》和《速写》系列作品延续了以往水墨水乡的创作风格,以新疆塔吉克民族聚居区特有的民居老宅、蜿蜒迂回的老城墙等作为创作对象,运用大块彩墨的渲染,在打破真实空间构成的同时,重新组合画面,模糊的空间和时间、虚化的物象,使得整个画面弥漫着淡淡的怀旧情愫,令人油然而生一番别样的“西域水乡”情结。

  生活、工作在深圳特区多年,邹明一直坚守着对水乡、对绘画的眷恋。他认为:“画画是一种生命状态,渴望与需求,来自心灵,显现一种生存方式,在画的浸润中感悟人生,画则有生命,有活力,有情感。”可见对于邹明而言,画画,是一种心境,由表及里,需要用心去感知。他的创作从“彩墨老屋”到“水墨水乡”,再到新近的“西域水乡”,无不令人惊艳、触景生情。

  潘喜良在秉承徐悲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笔墨与写实造型相结合,努力坚持在水墨人物画领域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近年创作的《老东门墟市图》、《热土》、《假日大梅沙》、《西林谷》等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展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探索和追求。此次展出的作品无论从立意、题材或表现手法、艺术形式等,都让人领略到新疆塔吉克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他认为,当画家面对一个崭新的地域生活内容,去深入体验、实地感受和如何去表现就显得重要,他在《欲铸先熔》一文中说道:“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墨去描绘出雪山高原之美和塔吉克兄弟们的英勇神采。”正因为如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略带夸张变形却又不失鲜活生动,场景描绘运用色彩明暗的变化却又不失真实细腻,恍若眼前……《冬雪》、《风雪昆仑》、《赶集》、《沙棘树》、《赶巴扎的老汉》等作品,注重人物造型的刻画、服饰色彩的搭配和生活、劳动场景的穿插,既有逼真的写实刻画,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蕴。

  此外,潘喜良为突出表现塔吉克人最真实、最淳朴的人性之美,在部分作品中还特别注重画面背景简化的处理,常常留下画面的大块纯色空白,背景细节的简化没有降低作品的品质和格调,反而让艺术家将他的审美情感集中表现在对人物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深入刻画上,以此将人物形象衬托得更鲜明突出,作品《阿米娜》中姑娘似腼腆、羞涩而惶惑、迷惘的眼神,《牧羊老人》中老人深邃的目光似乎关注着远去的群羊,《塔吉克姑娘》中手提着果篮,面露惊喜、羞涩的笑容,《塔吉克鹰笛》中男人吹着鹰笛严肃而又诙谐的神态……都传达出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重视写生,重视观察、注重研究和体验客观的艺术理念。

  作为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身处深圳这个中西文化交集、移民文化集中的现代化都市,邹明和潘喜良面对纷乱的文化艺术思潮和艺术市场的诱惑,不迷乱,不彷徨,在自己的艺术高原上义无反顾地一路前行。


美术报 评论 00014 跟着艺术行走高原 2014-05-31 3487947 2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