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0版:副刊

有所思

关于境界

  艺术乃艺术家所具精神境界之载体,是人情事理的提示、生命的塑造和灵魂的重铸,而不应是现实的复制和事实的重述,也不应是观念的诠释。如果艺术作品只见形式外表和技艺痕迹,却无内在精神与思想境界的体现,只是没有灵魂的外在躯壳,则必违背艺术之宗旨,也即失艺术存在之必要,而此类徒负虚名的空头艺术家,自然不可取。

  中国书画艺术的宗师巨擘潘天寿先生指出:“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又特别强调地指出:“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由此可知,历来世所公认之杰出艺术家,无论古今中外,其艺术之所以能千古不朽,皆因他人“未必梦见”的真善美之极致,即境界也。

  境界之高下,既因天性秉赋之特有,也因磨炼苦修之坚持,前者为与众不同之个性特色,后者则是追求精深所必需。若前者有所欠缺,却能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孜孜以求,则也能达于境界美的极致。艺术虽注重天赋资质,然颇具天才者若忘却“天道酬勤”之古训,也必因“卖弄小智”而趋于“江郎才尽”之尴尬境地。潘天寿先生指出:“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境界也如此,缺一不可。因此需如前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穿梭古今,游弋中外,得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悟“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之理,境界或可梦见和企及,舍此别无捷径。

  绘画之“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然常见师法前辈大家之画风者,很多只仿其迹,不研其理,不悟其心,故师宾虹者求得苍劲古厚雄浑华滋之神韵而失之紊杂混浊一片黑气,学白石者求得质朴疏朗率真天趣之情致而失之简陋滞拙粗糙潦草,尽显“东施效颦”之弊。可知研习画艺不能止于外在形迹之模拟,而需致力内在精神之领悟。而艺术境界之提升,天资、功力、学养与品德四项需兼顾皆备,天资高者,可遇不可求,弱者则以“笨鸟先飞”之奋进精神,也可“勤能补拙”而毋须过虑。功力与学养皆可经由刻苦勤勉而得,唯品德一项为境界中之关键者,非注重自我反省艰苦修炼不可,因此须谨守“静诤”两字,诚如白石翁所言:“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从艺者若能远离物化官化之羁绊,不跟浮躁之风,不做浮浅之人,必无浮华之作,严守本分,不辱使命,则清纯高尚之艺术境界水到渠成地蕴含于心,呈现于画,得以为世人所重,而不沦为“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石涛语)也如潘老所言:“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唯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也即真善美之极致境界也,我辈须谨记深悟才是。


美术报 副刊 00030 关于境界 2014-09-06 3532809 2 2014年09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