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微言
重看《流民图》
有的老话说多了乏味,有的老画却越看越有味道,比如蒋兆和的《流民图》。蒋兆和融入西法开创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新的道路,这一道路所形成的传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主流。可是,当下既没有超越,也少有传承。水墨人物画不进则退的原因应该总结。其中缺少震撼人心的内容,没有用流淌着血的心去画灾情。
“策展班”发热
不觉市面上兴起了策展热,好几家与政府文化机构相关联的单位都在办。多,可能说明社会有需求,但是否说明这种专题班此起彼伏应合了真正的需求。确实,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的策展水平普遍不高,办了这么多的班也没有看到提高多少。问题是,这种非常专业的课程班应该有专业的师资和课程的规划。现在如何?
向王兰若致敬
104岁的王兰若以一批新作示人,令业界的很多人都为之感叹。活到百岁不易,还能画画更难。他一生立定汕头,既促进了地方美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画界新人,同时,还保养了身体。他如果不能活到今天的岁数,那他百岁后人画俱老的艺术就难以想象。中国画的笔墨和境界需要岁月的凝练,积淀很重要。
博物馆文化产品之独特
“博物馆衍生品齐卖萌”,除了卖萌还应该如何?单霁翔所言:“博物馆文化产品应具有独特文化气息。”如果卖萌成了唯一的选项,或者成为潮流,那就有可能伤及到“独特”的“文化气息”。博物馆的独特性在于其藏品的文化类型、时代特点、风格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基于特点的开发,并非简单地表现这种特点的符号。
四川画家的坚守
四川10位国画家进京展表现了群体的实力。四川画家有个性,普遍安于符合其性情的生活状态,不怎么折腾。他们年复一年而显现日渐成熟,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追求,重要的是不随国内潮流所动。传统中国画是静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能够静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诱惑很多,能够抗拒诱惑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画“海上丝绸之路”难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绘画创作的一种题材,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有着现实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表现,但首先应该尊重历史,要挖掘历史的潜能,可是,绝大多数像沉至海底的沉船那样,需要艰苦的打捞和打捞之后的清淤,更需要清理之后分门别类的梳理。冯少协的专题创作为历史画创作提供了一个讨论的标本。
历史画的两难之境
几乎是老调重弹——历史画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在全面展开,不尊重历史是肯定不行的,包括服饰、器具等。可是,局限于历史,或者不能突破历史的局限而表现出艺术的智慧和审美的力量,那肯定也是不行的。在这两难之境中,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创作能否再造高峰,关键还是人——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