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4版:画家

难以忘怀 ■杜大恺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凭藉于此将过去、现在、未来联通在一起,形成绵长的不断构建的历史,将中国人对人的价值,对人生的价值的笃信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不唯如此,中国人还凭藉于此将人与人的情感形成一个在时间序列上古今相应、前后相许的链条,使历史成为始终有温度的存在,而这中间对长者贤者的追思是最动人、最令人心神冶荡的一环。在姜宝星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青岛市有关方面拟举办姜宝星逝世20周年纪念展,以及编辑出版姜宝星先生的纪念文集等一系列活动,品赏其艺术,追慕其为人,重述其对青岛美术的贡献,这无疑是一件充满温馨蕴藉的事情,姜宝星先生没有被人忘记。

  我与姜宝星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我还在中学读书,因喜欢美术,便常到文化宫去看展览,亦知道所有这些展览活动都是姜宝星先生筹措的,顺便到文化宫电影院蹭场电影,那时他正在创作《打到东海边》,其中有个小战士在栈桥的栏柱上系鞋带,我就是那个小战士的模特,多年以后姜宝星先生还记得这些,我则因此与宝星先生熟悉起来。

  中学毕业我去工厂,对美术的爱好没有中辍,那时的青岛没有学习美术的场所,工人文化宫是唯一可以集结美术爱好者的场地,工作之余我的很多时间都是在那里消磨掉的,我后来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其最初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在那里学到的,而在那里我认识了许多迄今仍未终断交往的同道,那里可以说是我美术启蒙的领地,我今天能够以美术谋生,没有那段经历是不可想象的。我以为当时曾在工人文化宫学习过而迄今仍在从事美术这一专业的人大抵都应有同样的情结,都对那段经历充满感激之情。今日青岛美术的境况已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大学里有美术专业,社会上有美术协会,有画院,有画廊,还有各种各类的可以供美术爱好者活动的沙龙似的场合,有时我在想,今天青岛美术的繁荣景象,多少都还有昔日工人文化宫的影子,没有那时的工人文化宫年复一年的铺垫,今日青岛的美术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想到这里,我就想到姜宝星,没有姜宝星亦即没有青岛昔日工人文化宫的影响,放开一些说,亦或没有后来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说姜宝星是对青岛美术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他所发挥的作用无人能够替代,人们今天缅怀他,因为他值得缅怀。

  姜宝星先生是一个无私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自觉承担的,他似乎对此怀有使命,数十年里他从未懈怠过,想想我们周围有多少人是被他呵护提携过的。姜宝星先生有做为一个组织者的魅力与才能,因此他有向心力,不无夸张地说,一段时间里,青岛市几乎所有重要的美术活动都是由他领衔展开的,今天我们仍能记起的一些美术活动多半都留有他的身影,他是青岛现当代美术的历史的一部分。

  有一件事情我一直耿耿于怀,1978年我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录取前夕因为我没有在专业美术学校学习的经历,学院派袁运甫、祝大年先生来青岛对我进行考察,当时的崂山写生包括讲座等28天的活动都是姜宝星先生组织安排的。后来我通过了考察,从此由青岛移居北京,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段历程。姜宝星先生并不知道袁、祝两先生来青岛的原委,但没有他的安排,他们的考察就不会进行得那么顺畅。迄今我亦未向姜宝星先生致以谢意,一个在改变我命运的过程中曾经给予助力的人,我竟然忘记了向其致谢。

  还有一件事也是我的遗憾,姜宝星先生的追悼会我亦因当时有事不能脱身未能亲临,我至今亦深为自责。一个人曾对其所居住的城市做出贡献,其贡献无论大小,都应被其所居住的城市铭记,城市的记忆需要这种行为,城市的成长需要这种行为,依然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需要这种行为,不止于此,城市的未来亦需要这种行为,且不说那些直接受益于贡献者的人与事。

  姜宝星先生无论作为画家,还是作为美术活动的组织者,作为美术适应时代的开拓者,包括其作为一个内心里不断涌动美好愿景的人,都使人难以忘怀,他那颀长清瘦的身影将会长久地在人们心头萦绕。对于姜宝星先生我相信许多人会不断有话要说。


美术报 画家 00044 难以忘怀 ■杜大恺 2014-11-08 3679602 2 2014年1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