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阅读

《中国书画鉴赏》序

  作为传统国粹,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内涵精深博大,是华夏民族乃至整个东方艺术精神的核心代表。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视觉艺术。汉字来源于原始的象形图案和指事符号,能够因形见义,汉字本身的形态,天然地具有丰富多变的美的意象。这也是汉字书写最终演化为一门独特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汉字从产生、发展到定型,历史漫长,变化繁复,其一字多体的特点为书法美的创造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汉字丰富众多的部首形态和多变的点画书写方法及其构架的虚实、章法意识,也给书法的点画美、结构美的创造,留下了可以广阔驰骋的天地。

  大约工作性质的关系,常有人问我:“如何看一件书法作品的好坏?”这往往令我顿生“一部廿四史,叫我何从说起”之慨。在我看来,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思想史是如此地交错重合,黑白之间表达的是历代文人骚客“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思想情怀和精神寄托!在此层面书法是不可说的,不可强作解人。但如果总以“只可与知者道”般的禅意来回答对方的提问,似乎又成为有悖于职业道德的搪塞或诡辩。

  中国书法到底是什么?这一“命题”在当代文化日益受到“西化”冲击的背景下成为了普罗大众的“谈资”。中国书法很神秘——她的神秘在于字里行间透露的高妙意境、在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类言语的朦胧。中国书法很复杂——她的复杂在于涵容其中的精神深度与文化厚度,在中国,书法从来不仅仅是书写的技艺。中国书法也很简单——她的简单在于“技近乎道”的笔墨修行、在于“人书俱老”的时间厚重,在于洗笔池俱黑、退笔成冢的习练。你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可以说“无他,唯手熟耳”。历史上任何经典书法作品都是高妙的意境与精湛的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只是常常由于欣赏的对象、时间、空间的位移,而产生了很多以偏概全的错觉罢了。

  其实书法到底是什么无需下定义,你完全可以通过与书法经典作品的沟通,达到与古人的心心相印,从而体会到历史的脉动与生命感。古人云,“观千剑而知器”,重要的是,你看,你思,你方有所得。对此,国家教育部在要求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公共艺术教育之际,明确提到了书法教育,如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既然《书法鉴赏》已经成为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那么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针对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科学而有效的书法鉴赏教学法以及撰写合适的书法鉴赏教材,努力把内容丰富而特色鲜明的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精华切实有效地传授给普通大学生,这是摆在书法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教材的出版,就是针对当前非艺术专业书法教学现状的一次探索。编著者倪旭前,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与绘画专业博士,由著名思想史学者金观涛教授与我联袂指导,探索中国思想与书法进程的交合与影响。倪旭前现任高校美术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文化》课程主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普通高校书法文化教育已18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书法教学和研究经验,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书法学术论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论文获国家教育部“全国第二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指导学生创作荣获教育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甲组书法一等奖,在全国普通高校书法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基于普通高校书法文化教育要求,旭前老棣撰写了这本《中国书法鉴赏》教材,并交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付诸梨枣。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注重把握非专业高等院校书法文化教育特点,力求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对包含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的历代书法碑帖精品做了简短的评析,较为全面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源流与艺术特色。在注重内容本身的欣赏外,还重点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思想境界、风格、技巧等。

  《书法鉴赏》是刚刚兴起的人文素质课程,本教材的编写也是一项抛砖引玉的工作,里面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我相信该教材的出版对于普通高校普及中国书法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品位,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美术报 阅读 00013 《中国书画鉴赏》序 2015-01-24 3759784 2 2015年01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