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人,心境炼画——中国画创意刍议
——中国画创意刍议
■陈丽能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基固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又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怎么样才能创作出境界高、内涵丰的国画艺术作品,体现中国画的时代精神内涵,笔者有如下两点感受:
一、追随时代情境,悟化艺术精神
“笔墨当随时代”。现代中国画创作者生活在现代社会与自然情境之中,因此,其创作必然起因于时代的情境,或者说归因于时代的情境。依据时代情境的启迪,悟化其中的艺术境界或者说艺术精神,再形成笔下之艺术作品。笔者认为中国画所要追求的时代情境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时代的生活与工作情境的追随与悟化。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必然会因时代的发展而有差异。生活与工作方式取决于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及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人们的生活、工作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工具乃至人们的穿戴,有其浓重的时代特征,体现着特定的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如20世纪60年至70年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写生的方法描绘生活中的山水、景物,汽车、电线架、轮船、红旗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基础设施与工具大量出现在书画艺术作品中,创作出大量体现当时人们的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因此,从发现与追求时代的生活与工作情境,提炼与概括时代生活与工作的精神风貌,悟化其中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境界,创作出符合时代美感特征的高境界中国画作品应该是现代中国画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美术教育与传媒应该倡导和宣传的精神核心。相对而言,我们看到的当下许多中国画作品更多的是摹仿、沿袭传统作品的样式,怀旧性、依恋性过重,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关键就在于中国画创作者对时代生活与工作情境的追随与悟化的弱化或缺失。昔日徐悲鸿在《造化为师》一文中早已提出:“前人的佳作和传统的遗产固然应该加以尊重,加以研究和吸收,但不能一味因袭模仿。假如我们的艺术作品要参加一次国际展览,只要稍不小心,一定会有千篇一律的山水,或者尽是花鸟,或者画面上全是长袖高髻的美女,道袍扶杖的驼背翁。也许竟完全看不到地大物博的中国,现代力求自强的中国,这岂不是现代中国画家的耻辱。”此语至今仍有时代启迪意义,读来令人每每反思。
第二是对时代的自然环境之情境的追随与悟化。时代的自然环境与情境也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联的。例如,传统山水画中的山居题材更多描绘的是简陋的毛草房,而现在的山民早已盖起了小楼房;传统的驴马交通工具也被汽车或穿山而过的火车、高速列车所替代;小划船、风帆船则被机动船与轮船替代,其泛起的壮阔的波浪成为现代山水的动人景观。纵观近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我们从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贺天健、陆俨少等诸多艺术大家的作品中可充分看到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的卡车、房屋、水库、工厂等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造型元素。因此,如何概括提炼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美学元素,创作出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符号与作品是项重要的课题。要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设施融入现代山水之中,若不讲究比例与透视等,必然会难以让景与物之间有机融合。因此,在现代中国画艺术中倡导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尤其显得重要,这理应是 “笔墨当随时代”的重要内涵。
二、营造创作意境,提升创作心境
黄宾虹自题山水道:“泥古疑古,均属失误;知新维新,尤当善变可耳。”如果说“追随时代情境,悟化艺术精神”是中国画作者“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审美需求,笔者认为“营造创作意境,提升创作心境”将是依据时代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新内涵、新面貌的作品的方法与条件。在这方面,笔者有如下两点感受:
第一是要通过深入生活、工作与自然环境第一线,营造作者的创作意境,比如中国山水收尽奇峰打草稿,从写生到创作,外师造化终得心源。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同样的环境情境,甚至面对同一个对象写生,作者的创作激情及其所感悟到的创作意境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傅抱石在《谈山水画写生》中曾讲“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充满作者的感情,充满作者对大自然讴歌的激情,并赋予大自然一种新的寓意”。笔者认为,这种“新的寓意”就是作者赋予作品的既美又新的意境,而这种意境的高低取决于创作者心境的高低。意境是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思想境界,心境则是作者内心世界所蕴含的艺术思想境界。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高,创作实践经验丰富,情境追求与悟化品位高,心境就会高,作品的意境自然亦高。
第二是要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意境与心境。不同时代的不同流派、不同的作品与作者都各有不同的创作指导思想与不同的创作实践经历,其作品也千差万别,如海派、浙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黄土画派等各具风格与特色。中国画创作者、评论者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是提升中国画创作者作品境界的另一必要方法与条件。与此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也是提升创作者作品境界的必要方法与条件。敢于批评、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加上敢于吸收与融会贯通,作品的思想境界就一定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