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第二课堂
构建美术特色课程体系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 吴航飞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 吴航飞
45分钟的单一课堂模式重视知识的传递,而轻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忽视学生独立人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在设计各类美术教育活动时,要立足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拓展和延伸课堂,走出校门,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设计活动。
如何利用更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化、特色化的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蕴含诸多的美术名家、美术名校、名作,如杭州的西湖山水、西湖的园林、杭州民居、杭州的桥、杭州的塔、杭州的雕塑、南宋官窑、良渚文化、龙门古镇、西溪湿地等。我们应谨遵“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坚持“活动体验型”的教育途径,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让美术文化长存在学生们心灵之中。
“第二课堂”
美术教育资源的整合
杭州市政府主导的“第二课堂”资源为特色课程体系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如何将美术教学与课程资源巧妙地整合,如何将这些资源物化为学生的审美思想与能力,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整合的过程主要有确定主题、深入主题、拓展主题3个过程。
杭州市政府主导的“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所包涵的71个场馆,根据场馆所蕴含的美术教育资源性质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作为学生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美术教师要对这些场馆作一个系统的考察和认证,区分出它们的不同。
高中美术新教材分为9大模块,分别是美术鉴赏、绘画、设计、工艺、雕塑、篆刻、书法、摄影摄像、电脑美术,每一个模块相对来说都比较全面和系统。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比如每个高中的美术教师一般只有1-2人,9大模块往往无法全部开设,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其中2-3个模块,大部分的选修内容无法接触。而通过第二课堂和新课程模块的结合,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同时也深化了主题性美术活动的内涵。
如“西湖山水”主题活动就可以结合摄影摄像模块教学内容来完成活动,“西泠印迹”可以结合篆刻模块教学内容来完成活动等等。
第二课堂特色
美术教育活动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师生为了共同完成教学内容,通过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形成一定理论体系的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在少儿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中,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载体。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与发现两种。与之相应,利用第二课堂进行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有“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方式。
我们在主题性特色美术教学中应尽量提倡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模式,从学生学习方式着手,形成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思维、经历实践与追求创新的过程。发现式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中又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范例学习模式、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
主题性美术特色教育的最主要的一种模式就是“问题解决模式”。美术研究和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亲自体验事物,引发对所接触的事物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收集和处理与问题有关的必要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尝试解决方案的恰当性,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在于创设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并进行适当引导,培养与生活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校进行“西湖山水”、“西湖园林”等主题性活动,学生就带上画板、画架走进西湖山水之中,感受西湖的美,取景、创造美。在进行“寻访大师的足迹”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就与唐云艺术馆、潘天寿纪念馆等第二课堂场馆联系,也拓展第二课堂,跟未列入其中的恒庐美术馆等取得联系,带领学生进入场馆参观场馆、感受名作魅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参观、考察、研究、汇报一系列发现美的活动进行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传承美术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在注重发现式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巧用接收式学习方式,请各个场馆里的专家和大师们走进校园跟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把美传承给下一代,也使学生能有机会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绽放中达成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