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在于出新
——写在《郭志光师生作品展》举办之际
郭志光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忘年交,在绘画艺术上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生活中常有牵挂和惦记。
与郭志光先生相识是个缘分。回想1980年艺考时非常纯粹,没有大学与中专的概念,没有学历高低的追求,更没有什么功利的目标,带着对郭志光先生的崇拜来山东工艺美校求学,带着对绘画的追求来济南深造,其实学业事业人生就是这么单纯。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东仓校区,教学与生活条件十分简陋,郭志光先生的画室与宿舍合在一起,没有多少家具摆设,印象中只有一个大画案,但每天总聚满了同学。小窗灯下,几上案头,大家常围坐一起谈写生体会,聊画家创作风格,听郭老师讲花鸟构图的方法。那个年代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没有名缰利索和浮躁喧嚣,更多的是师生的友情。我上学前己跟俞致贞、康师尧等先生习画,入学后虽主修装潢设计专业,但仍一门心思地想学国画,常到郭志光先生的画室观画读画,聆听教诲,增长了很多见识。虽然之后没能专攻国画创作,但仍没间断向先生求教。30多年来,同住在千佛山下,一直深受郭志光先生的艺术创作感染,能有机会在他身边讨教习画,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实郭志光先生这一代人的从艺之路十分艰辛,经历过物质贫乏、政治运动、改革开放等不同年代,目睹了国运变迁,感受了人间沧桑,也跨越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自信。他从未放弃对花鸟画的探求,也从未执迷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守住了中国画的本分,植根传统的土壤不断寻求突破。几十年来他扑下身子潜心创作,下得真功夫体悟审美境界,无时无刻地捕捉生活和感受笔墨,吸取自然造化之美,融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创作中继承了传统风格,融入了当代精神,诠释了当代花鸟画的全新语境。而今看来,关于中国画变法的话题争论了几十年,但郭志光先生一直坚守传统,创新笔墨,他低调做人,沉潜创作,在继承传统中找到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的路径,南北融汇,自成一家。应该说,传统花鸟画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寄托,郭志光先生从中熔铸了新时期的人文气象,玄妙之处在于出新,形成了一代画风。
郭志光先生从艺50年,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执教40多年,教书育人,平凡而执着,培养了一批活跃在画坛上的中青年艺术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知名画家。他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创作,观察生活,体验笔墨,创新表现。他曾说,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等前辈那里学到的不单是技巧,最重要的是诚恳的艺术创作精神。学生们在他身边耳濡目染,感悟画作,聆听教诲,能时刻感受到创作的生命活力,体会到作画时的大气象。影响所及,学生们的变法与出新,初显成绩,是对郭志光先生倡导传承出新的一种福报,大概也是他终生为师的莫大满足。
而今回首,几十年来社会疾速转型,艺术思潮纷繁,各家的画风变法和论争相互交汇,如果没有一份纯粹的人文情怀和自信,很容易陷入迷嶂失去创作的座标。承传不易,出新更难。传统和当代并非一对相对的命题,而是文脉相连的整体。生成变化,吐故纳新,要建立起从经验体会到精神感悟的内在关联,更要融入心力智慧的承传出新。应该说,没有传承谈不上出新,缺乏创新也显传统的底气不足。我们不能失去了中国画的内在精神,不能失去了笔墨所传达的人文气象,更不能失去气韵生动的国画格局。中国画的传统讲究师承,重视积累,追求变法。师承文化的当下意义在于承传,也在于出新,师者解惑,后生悟道,中得心源而有所创造。有承传,勤创作,重出新,这也是《郭志光师生作品展》诠释的主题。
时光悠悠,一晃30多年过去了,而今郭志光先生已逾古稀,大部分学生也过了知天命之年。感谢策展人的动议,师生展使我们得以再一次回顾,再一次感动,再一次感恩。感恩老师无私的教诲,承传人文精神,出新艺术创作。或许岁月带走了年轻时挥斥方遒的意气,但几十年来,点点滴滴积累的艺术感悟,还有那些求学切磋的经历和师生的情谊已留在记忆深处,如陈年老酒弥漫着醉人的味道,耐人品味,师恩可贵。
在《传承·出新——郭志光师生作品展》启幕之际,是以记之。
潘鲁生
乙未春分于历山作坊
(作者系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教授,山东省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