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之都好事多
《中国篆刻》、《西泠艺丛》创刊号读后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关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的读者会惊讶地发现,今年2月份期刊已更名为《中国篆刻》,她的主管部门依然是共青团浙江省委。
10年之前,北京荣宝斋曾出版过以书号代刊号的《中国篆刻》,正当读者对她开始产生兴趣的时候,她突然就停刊了,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至少,作为非常小众的篆刻艺术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环境中立足生存下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读者们还不清楚的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书协就创办过“篆刻家”杂志,曾酝酿过编辑出版《中国篆刻》,并且请当时的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题写了“中国篆刻”,只是遗憾,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篆刻》终于没能诞生,而沙孟海的“中国篆刻”题词却保存流传至今。今天,正式刊号的《中国篆刻》四字便是沙孟海生前的手迹,由收藏者西泠印社社员汪永江提供,《中国篆刻》主编张球为之兴奋不已。
没办法,我原先有文章称杭州是中国篆刻之都,清朝西泠八家篆刻都是杭州人,民国西泠印社茁壮成长于杭州,西泠印社的3个创始人是杭州人。《中国篆刻》杂志再次结缘杭州完全属于情理之中,饶是众望所归。
中国篆刻艺术萌发肇端于殷商,繁荣兴盛于战国秦汉,复又重振于明清民国,及至当代,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卓然独立于书画之外,特别是当代写意篆刻、鸟虫篆刻创作超越前古,风规自远。至于相关印学研究的著述,如果经过认真筛淘,许多理论性成果仍然有其时代高度,且能影响今后的篆刻发展方向和印学研究的深度。尽管非官方民间性的高质量印学刊物雨后春笋般点缀大江南北,毕竟缺乏一家冠以中国之名引领篆刻、印学潮流,登高一呼的官方权威篆刻印学杂志,《中国篆刻》的应运而生,不仅令广大篆刻工作者、爱好者有了发表作品、论文的一处阵地,亦必将能够更好地展示篆刻印学立体拓展的空间景致。对于篆刻艺术,我们一定不能狭隘地看待她,只有把她放置到书画雕刻、文学艺术的广阔维度,才能“篆刻不孤”、“篆刻无穷”——方寸天地,大有作为。
我们不能预测《中国篆刻》未来的命运,从第一期内容观察的情况不容乐观,“万事开头难”,说不定我们苛刻的眼光正是《中国篆刻》时下最重要的鞭策,我们希望《中国篆刻》创刊号的低调会带给她慢热的好运。
又,2015年1月,由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办、主管的《西泠艺丛》期刊正式创刊,以月刊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西泠艺丛》面向海内外金石书画家及研究学者、行业从业人员、爱好者、艺术院校师生以及艺术爱好者,以学术研究、名家专栏、藏品撷珍、百家讲堂、书印沙龙等栏目,构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引领篆刻书画普及提高,培育收藏鉴赏修养情趣,推动印文化广泛深入发展,力图为广大金石书画爱好者打造一本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内容丰富的高品质期刊。
篆刻“双刊”齐辉于篆刻之都——杭州,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