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评论

成功之路

  又到毕业季,6月来了,你找到心仪的工作了吗?尽管这个问题如此的不适时宜,但是,太真实了,太现实了,所以,我们努力回避却又无法绕开这个容易落墨成伤的话题。

  据说,北上广每年有5000个美术类的毕业生,而杭州、武汉、南京三个美术高校相对集中的城市,每年的毕业生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除了一部分学生继续考研、读博,大部分的美术生都涌入了社会,他们从事专业艺术家、教师、设计师、出版、公共文化展馆等等不同行业,当然,更多的是赋闲回家,待业,或者,好听一点地说从事专业艺术家的生活。而真正的现实是这样的,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无人才可用,一方面是美术毕业生大部分都嗷嗷待哺。

  生产和销售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工业化大生产的前提是有销售终端、有销售渠道、有销售模式,那么就可生产了,只要保质保量,市场就会认可。如果可以相提并论,高等美术院校就是生产方,了解现实的需要,也培养了优质的人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适销不对路呢?在我看来,这是人的问题,因为在互联网一统天下的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怀才不遇,更不会有信息对称不对称的问题。

  我无数次尝试把我的学生、把我认为好的人才推荐给用人单位,以前,非常容易,现在,非常难。

  难的原因有很多,有一条不得不说。那就是越来越多文化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走上专业领导的岗位,以前,这是非常态,现在,是常态。美术生进美术相关的单位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设想一下,这些单位的老总都是一些文艺青年,或者大龄文艺青年。他们要什么?王安石的“教、养、取、任”思路在这里是肯定行不通的,他们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等不及,他们要的是“朝出鏖兵,暮归讲道,上马杀贼,下马读书”,要的是现成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是复合型人才吗?我们不是。我们只是有着会画画标签的一个人,离那些老总们要求的能写、能画、能说、肯读书、勤思考、愿做事的伟大理想尚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杜威说得不怎么靠谱,在当下的社会里谈“从做中学”那一定是后话,除非你是典型的“画二代”,要不你有一个好爹,不然,没有用人单位给你一个“做”的机会——这是当下功利社会的常事。

  收藏家和经纪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这也是常事。但是,卖了1000幅莫奈作品的保罗·丢朗吕厄,他就能够在收藏家和经纪人两种角色中自如转换。

  曾胡左彭,一介书生,却都能持刀杀敌,你不能光说这是奇迹。很多时候想和不想,进而做和不做,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考上了艺术院校,不是说就离艺术家一步之遥了,这和毕业生走出校门一样,往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如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唯一办法是先养活自己,然后再谈要努力,要坚持,要戒骄戒躁,要豁达,要宽容,慢慢再去体会要道法自然,要随遇而安。

  我们都努力过,但我们能坚持吗?我们往往不能,因为我们是凡夫俗子。

  我们戒骄戒躁,我们豁达,我们对自己可以苛求,但我们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不足,甚至是对我们本身的伤害吗?我们不能,我们不是圣人,毕竟所谓“别人”可能动了“我”的奶酪。

  我们追求道法自然,但我们很难随遇而安?为什么很难,因为大境界需要经年累月,需要读史明鉴,需要明体达用。

  经年累月之后,读史明鉴之时,就能明体达用了吗?不一定,“反方代表”元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道出了过来人的无奈。正方的典型就多了,比如我最近在研究的吕思勉就是一例。1923年,这位从中华书局跳槽商务印书馆的超级小编写就《白话本国史》,“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证明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化之中走向发展的之外,也用这本书的写作范式批评了“常事不书”的旧史恶习。

  吕思勉写《白话本国史》已经不惑,得大名还要晚一些。他和元稹正好代表着中国的成功方式,一种叫少年得志,一种叫大器晚成。

  可惜,自古晚成派都是不被重视的,当下的用人单位都恨不得你今天来,明天就帮我赚钱,急功近利的思想基本上已经到了丧心病狂、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痴迷艺术的天才找工作,找到和找不到,不是你的错。

  但是,我们要努力,要坚持,要不怕失败,不管是找工作,还是继续画画。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觉得特别励志,于是记在了手机上。话是这样说的: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射天狼,媒体人、作家)


美术报 评论 00014 成功之路 2015-06-27 美术报2015-06-2700020 2 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