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泥人与皮影
王东声(北京)
腊月十五,臧老师从玉田来,并携与一套小皮影人,加上他年前所赠的小泥人和泥笛,让我欢欣不已,感念不已。
小时候,见到泥人,不是在集市上,就是在走街串巷的商贩们叫卖的小单轮车上;知道西高桥、戴家屯等地制作泥人,惜从未去过。
玉田泥人,据称至今已有近200余年历史,清代光绪时期有刘姓族人专事泥人制作,曾经一时兴盛,又一度沉寂,文革以后逐渐被专家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期,玉田县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以民间泥塑为特色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泥人,其实是小型泥塑,泥人只是俗称,也就是地方上叫熟了的说法。当时,最熟悉白色素底上敷彩的《大公鸡》、《不倒翁》、《花老虎》等等,造型简约,圆咕隆冬的样子,绝少拖泥带水的细节;色彩则更单纯得很,基本上以红、绿、黑三色为主。小小的泥笛,又称泥埙、泥哨,简洁的造型,悠悠的音韵,绝对是世间最质朴的音律。
再说说皮影。
临近年关,乡村黑漆漆的夜里,最热闹的就是“影子戏”。那明晃晃的映衬下忽明忽暗的小影人儿的舞台似乎是一座“灯塔”,人们从四方聚来,揣着手,跺着脚,口鼻间风箱一样吐着哈气,北方寒冷的冬夜,却是最津津有味的守候与张望。我们一群玩伴听不懂那哼哼唧唧的腔调,却将这场子视为难得的游乐之所,快快活活地,台子下面窜来窜去的跑玩。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一定撩开帷帘偷眼看去那幕后的操舞,两三个人,几只手,几根精细的小棍上,那些雕饰得如彩色剪纸的小人上下翻飞,加上旗鼓隆咚呛的一阵锣鼓,依依呀呀的曲调,倒确实让人眼花缭乱。
记得有一次,我听着一种很异样的唱声,那嗓音既陌生,又似乎熟悉,就去揭后台的帘子,正看见父亲手托着下巴神情投入地对着亮堂堂的屏幕在唱。我知道父母都喜欢戏曲,平日里总能听到他(她)们轻声地哼唱,但父亲的登台“演出”还是让我大为惊讶。后来,才知道父亲当时在用冀东最典型的“掐嗓唱法”。
……
记忆,如夜的漆黑,如墨的烟云。
回望故乡,是如此深远的事情。这些透着泥土韵味的“土特产”,是来自故乡最质朴的赐予,最温暖的问候。它们如此珍贵,不逊于世间的任何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