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切切情与意
丁观加的水墨山水
文/邵大箴
丁观加君在水墨画坛驰骋已逾半个世纪,经过长期的研习和探索,他在山水画领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画风平实中见功力,温和中露真情,写景中含诗意,兼有南方的秀美和北方的劲健,格调纯正,雅俗共赏。
观加生于江苏长江入海之口崇明岛,又长期工作在江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他任镇江中国画院院长的二十年间,在画院坐落的北固山中峰,可以鸟瞰滔滔长江水和来往穿梭的船只,对水有特别的感情。江南秀丽的自然景色,轮廓柔和的山峦,色彩丰富的田野,从小滋润了他的心灵,培育了他的性格。
观加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处事认真负责而又不失灵便。这一点也影响了他在绘事上的成长。早年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绘画时,他受业于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黄显之、秦宣夫、杨建侯等名师,以浓厚的兴致广泛吸收各家之长。回忆当年学习情景时,他深有体会地说,他之所以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到今天,和他在学校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修养的老师教导,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在绘画上忌吃偏食。为实现用艺术展示自己才能和服务于社会大众的理想,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顽强追求,他有自己的主见,不跟风,不追慕时尚,也不固执、不保守。他密切关注画坛理论与实践,经过思索和选择,吸收新鲜知识,充实自己的艺术修养。他尊重文人画的笔墨写意传统,长期练习书法,研究书法入画的原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笔墨功力在不断地在提高。他高度评价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等通过中西融合之路,推进中国画变革所做的艰巨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果。他十分敬佩林风眠、吴冠中等敢于挑战国画固有的笔墨程式,在彩墨、墨彩上的革新探索……观加有敏锐的思维,广阔的胸襟,有开放的视野,同时又踏踏实实地进行绘画实践,他的山水画创作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观加深知传统文人画之优长和不足,文人画末流以摹仿古人为荣,疏离人生与自然,漠视形似,流于空洞;还由于沉缅于“水墨为上”的狭隘观念,轻视色彩等其它语言因素,限制了自身表现语言的拓展……时至今日,文人画必须在保持其写意精神和笔墨传统的同时,适当吸收新的养分,方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和人们新的审美需求而发扬光大,这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一切程式化艺术变革和创新必经之道。
观加继承傅抱石等新金陵画派诸前贤把国画引入面向现实、面向自然进行新创造的探索,遵循师古人与师自然并重的原则,坚持写生,从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和搜集素材。观加从学生年代起就养成写生习惯,注重对客观自然的认真观察和体验。他说:“为了画好画,只能细致观察,认真写生,这确实需要花力气,才逐渐有较多的绘画语言,才逐渐心手相印,才能进行创作。”正是因为观加在这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有了充足的视觉经验储备和丰富的心灵体会,他的绘画语言中的个性因素也就越来越鲜明,创造性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观加善于在平凡的自然山水中发现美,虽然他的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可是他画中描写的多为看似平常的田野、河流、山丘、草地、渔舟……他用勾、勒、点、擦、皴、染等传统笔法墨法,结合西画的造型、满构图和光与色彩经验,写自然景色的生动,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他善于用墨,浓、淡、枯、涩,求其在变化中的美感;他敢于用色,有的作品以色彩为主,把色彩当作墨来使用,甚至在以一种单纯色彩作为主色调的画面中,用少许墨来点缀;有时墨与色相互调和,融为一体;有时色与墨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为了使画面呈现丰富的墨与色彩的层次,墨中透色、色中透墨,以墨压色、以色压墨,或者以墨衬色、以色衬墨,都是他常用的手法。他如此钟情于色彩,一是由于他要表现春夏秋冬季节色彩分明的江南自然界的情调氛围;二是他出于对变革中国画语言的自觉。基于对中西绘画规律与原理相通,质材、手法虽不相同,但是可以相互沟通、借鉴,而不必泾渭分明的认识,他大胆吸收西画色彩用法,以增强水墨画的表现力。
观加是按照“中西融合”这条道路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20世纪中国画的衍变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继承文人画传统做“以古开今”的努力和兼蓄中西做“外为中用”的探索,都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行之有效的途径。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追求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及其现代形态。观加理解的山水画的中国文化内涵,是根源于中和、通融哲学观的天人合一与仁爱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反映在绘画中则是笔墨、形与色彩、章法等语言传达的真实感情。观加的山水画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这既表现在景色的选择上,更体现在颇有推敲的点线面与色彩的组合中。他的画从早期偏向写实逐渐转向强化写意性,近期的作品更重视心境的表达。他说,画画,画到底是画心意。正是他许多作品中耐人寻味的、真切的情与意,征服了不少国内外爱好艺术的观众,也得到业内行家的好评。
朝着“画心意”的方向,观加未来艺术之路会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