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6版:赏析

文章导航

中国历代人物画

人物御龙帛画

  中国历代人物画

  人物御龙帛画

  ■赵启斌 朱同

  《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

  此幅非衣帛画作描绘墓主人宽袍高冠,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正在安然御龙而行情景。龙首轩昂,龙身则弯卷成一舟形,龙尾翘起。龙尾上端立一凤鸟,长颈,单腿独立作长鸣状,为全画肃穆氛围增添了幽默、天真的情调。龙体下方则作一游动的鲤鱼,闭嘴张目,似正随龙在空中一起向前游行。墓主人上方有天盖一顶,天盖上三缕缨络与墓主人的冠带一齐随风向后飘动,表现出墓主人御龙飞升前行的动势。画幅中人、龙、鱼均向左,亦暗示墓主人魂灵正在向左前行。

  根据楚人丧葬习俗,认为人死后,魂魄要与人身离散,魂魄离散后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且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入葬墓内。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室安葬。让游魂识别幡上墓主人形象,归来升天安息。由于楚地这一信仰的形成,因而也便有表现这一宗教观念的非衣形制的出现。

  非衣帛画绘制墓主人形象,也就因具有这种功能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而被楚人延续下来,形成了绘制非衣随棺下葬的习俗,持续绵延了数百年的时间。直到西汉武帝时期,绘制非衣帛画用于 “招魂” 这一文化现象才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而陆续消失。

  与《人物龙凤帛画》相比,此幅作品出现了新的变化,凤鸟形象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龙形物象占据的画面空间大幅度增大,凤鸟占据空间的形象空前压缩,墓主人形象所占空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一图像空间的变化,也许同这一时期楚国攻灭吴越等国家,接受尊崇江淮、吴越之地的龙文化观念有关。天盖和鲤鱼的同时出现,也暗示楚人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变化,天上世界、地下世界的观念进一步明确起来,这件作品是目前所发现具有这一图像因素的最早的一件作品。

  《人物御龙帛画》画面布局精当,以墓主人形象为中心安排空间,龙、鹤、鱼以及舆盖,造型比例准确。人物衣纹线也非常精细概括,并准确地刻划出了衣服丝绸质地的质感。人物造型生动传神,作侧面微低脸颊沉思形状,微笑欲语,将墓主人低头思考如有所悟的潇洒专注神情刻划出来。此画用笔细劲,线条流畅,更富于曲折、刚柔、粗细的变化,色彩的运用,也更加纯熟。在绘画风格特色上仍然具有楚地早期绘画特有的谲怪瑰丽的精神格调。

  此件作品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进行绘制,注重用线的细劲到位,注意对物象质感的把握和概括。虽然线条略显稚拙,但不乏秀美流丽、细劲畅达的风神。画幅有些地方则使用平涂手法,人物略施彩色,更见线条的表现力度。而画面有些部分运用了金白粉彩,亦是此件非衣帛画的独特之处,也是迄今所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的绘画作品。《人物御龙帛画》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渲染兼用的画法,已见我国后来绘画技法的雏形。


美术报 赏析 00056 人物御龙帛画 2015-07-04 美术报2015-07-0400008;美术报2015-07-0400010;美术报2015-07-0400009;3932888 2 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