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艺苑

气韵逸性 碧水丹心——解析王枕美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解析王枕美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王枕美的山水画既有黄宾虹、李可染山水大气恢弘的格调,皴擦点染又十分工整,从气韵生动、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等方面体现着对传统的敬畏;然而就骨法用笔来看,则属于田园诗般的青绿设色,画面是气和韵的和谐统一,在和谐中又体现一些新“逸”的现代性和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应属当代山水画典型。

  王枕美,1963年出生于温州永强,一个东海沿岸的村庄。东海、雁荡山、楠溪江造就了王枕美诗情画意、知山乐水的品格,自幼深受永嘉山水环境的滋养,让他对故乡山水有深深眷恋之情。他廿余岁到富阳开始从事工笔人物画创作,由于擅局部刻画,当时的富阳工笔人物画与王枕美并驾齐驱的没有几人,细腻的画风为他的工笔山水创作起到奠基石作用。王枕美觉得画人物画虽也可成一家,但始终无法舒展内心更广阔的天地和情怀,赴欧洲商海搏击的若干年,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画笔,而是将心思注入到更博大的山水画创作中去。

  而后,他从意大利著名的国立美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在这座艺术名城,他学习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吸收了国际视野下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和观点,更为他的回归中国画传统奠定了坚实的现代性审美基础。2004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馆他以一幅《博洛尼亚山》荣获特殊艺术金奖。

  归国后,他又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从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黎雄才等人的绘画技法和作品意境中吸收养分,所创作的《瓯江潮》、《雁荡山》等20多幅作品和近200幅小品,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国家美术馆和私人艺术机构以及华侨同乡会诸收藏家收藏。

  以“气韵生动”来表现事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山水画家注重山水气脉相连是基调,更是优点,画面品格往往与画家的精神气脉相连,是胸中有丘壑的体现。王枕美热爱家乡山水、一腔爱乡之心在画面创作中凝炼;他热衷于永嘉山水四季题材的创作,仿佛能通过描绘这些山水一次又一次回到绿水青山的家乡。《夏日山居图》或大或小的团块笔墨结构,以染为主,以勾为辅,层层晕染,片片勾勒;多方拙、细腻之笔,却又在方拙之中见其秀丽工整;既有整体性的美感又内中层次感丰富,湿枯浓淡兼施并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指出:“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王枕美画作,无论是春韵、夏山、秋水、冬趣,线性笔墨勾勒结构都若隐若现于画面远景之中,不是真实的描绘,而是一种物象神采的凝聚,营造出绵延不断、气韵周全、灵气生动的山脉。

  变革与创新中国山水画,怎样作使品既尊重传统,又对自己诗意的艺术表现更有裨益,在王枕美的绘画中成为“逸”和“气韵”的关键所在。他深受李可染、林风眠影响,推崇西方印象派、表现主义画风影响,加之受过欧美专业学院派教育的熏陶,充分吸纳西方艺术观念;自我意识的高扬,个性人格的超越,往往与自然美的吟味与发现相伴,在王枕美的笔墨实践中发生了深切作用,在作品创作中展现叛离和超越的维度。《万壑松风绿染衣》苍山翠柏,清逸横生,画面移步换景,从家乡建设到临泉听瀑,再到奇峰翠柏,直至百舸争流。画面充满意味深长的社会变化又饱含浓浓深情;远山简约清淡,层层叠叠,近处笔墨纵肆、浓重,披麻皴和米点皴应用自如,意境深邃。所追求的视觉表现效果与李可染主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谋而合。2015年新作品《忆江南》,王枕美展现了全新的变革面貌,非“逸笔草草”,而是一方面用“韵”来支撑“逸”性,或遒劲的线条,或灵动的笔势,使画面具备雄逸;另一方面,内在的力量美通过连贯的“气”使画面质感得到清逸的外在表现。谢赫时代画家们让手下万物气韵生动的方法,一是借助动势;一是借助于有变化的重复,以此来重复强调物象的外在表现。赏王枕美清新诗逸的山水创作,正可以看到这种借助动势有变化的重复,是“能格”、“妙格”、“神格”、“逸格”依次升华、发展的美学新层次。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真正的艺术其实是表现感性认识的完善,永嘉山水就是王枕美感性认识所关注的美学对象。他在笔墨探索中,在水墨艺术的传统程式基础上,自由、典雅又优雅地以诗“逸”化的青绿山水给山水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感受和鲜明的现代特色,并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他分别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得以实现,从而使中国现代山水笔墨形式语言不同于传统古典山水而具有了现代性的“逸”性,反映了艺术家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品质。


美术报 艺苑 00025 气韵逸性 碧水丹心——解析王枕美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2015-07-04 3931740 2 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