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守静·天然真淳——延佳黎水墨作品邀请展”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5年5月19日 地点:宁波美术馆贵宾厅
主持人:韩利诚(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感谢各位的到来,今天我受晁海先生委托担任今天的主持。我先谈,大家再各自发言。
我觉得延佳黎主要有下面几个特征:第一,她的绘画富含哲理,这是她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切的理解。她作品里最大的哲学支撑是道家学说。在延老师的背后,有一种“道”——大音无声、大象无形,但是它有形,它有声。她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理解,通过自己对“道”的理解进行了文化转化,转化成了“淡”、“虚”。第二,她的技法将水发挥到了极致,使我们产生一种朦胧诗的感觉。她在作画,又在作诗,似是而非、虚虚实实。这是一种表现技法,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第三,从整体效果来看,她的绘画具有一种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以及中国诗歌当中的“空灵”。她的笔法运用使作品的力量表达不在宣纸上。常说,中国画力透纸背,她的力是落在观赏者、接受者身上,观者感到她绘画中的千钧之力,这是一种奇妙的效果。
徐建成(宁波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处处长):当前的艺术创作还是一种精英文化的追求,而精英总是遵从自己的独特思想面向社会选择时代的流行。延教授就是从这种想法着手创作的。看她的作品有一个直观感受:以文字为例,阅读文学时,我需要一种想象的东西,想象的东西是不确定的,只是偶尔在有些点上是确定的。延老师的画给我就是这种感觉,从具象景致上看,是虚化、淡化,是一种概念。每个人看画的感受不同,这样一种用水来实现的意境,最能强调你我思想和意境的趋同性,这是一种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思想。
荣荣(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艺术是相通的。但我想说的是“隔行如隔山”。刚才,韩主席对延佳黎的画做了艺术上的具有提纲挈领式的评价,我非常赞同。我就简单谈下感想。
第一,画中用的色彩淡雅,有暖暖的感觉。延老师在艺术上的追求与平时的心境很吻合,都是素雅的生活状态。写作的人特别喜欢文人字画,为什么呢?文人画、文人字是可以意会的,可以感受到,而看艺术,反而好像隔了一层。但我觉得你的作品是有意味的,我能感受到。第二, 艺高人胆大。在我的印象中,想突出什么就要浓彩重墨,但你以“淡”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看你的画让读者和画家间有一种互动,让人惊心动魄,让我们可以感触到,就像冰下水流急。第三,就你的题材来看,以人物居多。这些人物似乎有联系,好像她们都是亲人。境由心造,画也由心造,这些是你内心营造的人物。这些人物的眉眼间都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一种淡淡的迷惘。你表达的爱情很淡,亲情也是很淡。你画的观世音菩萨,很不一样。你表达的不是他的出世,而是他的入世,是有温度的,是可以触摸到的,有一种人性,让人感觉很亲切,好像画的就是你自己。你就是佛,佛就是你。
王琛(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今天延老师的展览,让我不禁反问怎么会有如此高雅的女艺术家?从落款、笔墨到颜色的渲染都能看到其极高的传统功夫和境界。延老师的作品从远处看去,就像苍茫的秦腔从远处传来。
我认为中国书画实际是一个艺术家的心灵密码。所以,刚刚荣荣老师说看了就舒服就是这个密码的作用。千百前来,人类为书画着迷。为什么?因为它特别有趣,它把一切记录下来。当然科学没有发达到可以把密码解开。但实际真是有密码,你的心气,你的修养,你的为人,你的品质,全是密码的体现。所以,从你的作品中我能看到你的心灵。
狄智奋(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同为女性,我来讲述我对您作品的感受。第一感受是“四两拨千斤”,似乎有一种很轻又很强大的力吸引我。这种力很轻地推了我一下,心里有一种撞击。这种力又特别的强大,振人心扉。
您给我的感觉是至柔至刚。女性的温婉、安静,在您的作品当中显而易见,也表达了女性对这种生命意识的理解——很淡,很弱,似乎又很小。但是同样,作品也有“刚”的一面——您内心的包容度。您所涉及的题材广泛,感受到的内心世界也很大。所以,氤氲之气只是表象。如果没有强大的包容度和对大道至简的理解,是很难做到的。第二个,你的作品有一种距离感。从观看的角度来讲您的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您的眼睛看外在的世界,所以看到了事物;第二类您又走进了自己的内心,看那种氤氲之气或者空的东西……我想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知道这是不是女性的特质——有时候我们在静静看这个世界同时很容易回到内心,而这种内心恰恰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的。您只能用画面才能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无语言表。这个画面或许是观众无法完全理解。所以,它们又给人以一种距离感,很容易走进,却又不容易真正接触到。
於贤德(著名学者、美学家):昨天我观赏了作品,比较突出的印象是“创新”两字。延老师的画作体现了中国水墨画在当代怎么表现。今天怎样把有着优秀传统和深厚文化功底的绘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就是创新的问题。
首先,延老师对国画中的意境营造方面有自己的追求。意境追求中最根本的是胸襟怀抱的博大、高雅、柔美……你的追求都显示在画中。所以,这是一个人在自己生活和艺术追求中开启创新的根基。第二,在技艺方面。我认为在创新的根基上,当代艺术创新的关键是怎样去对待传统?是把传统当做废旧鞋子扔掉,还是当做珍宝?贺友直曾讲,中国美术有这么好的传统,继承都来不及,你怎么能去否定它呢?我认为,不能否定过去,而是从传统出发,这是创新技艺上的基础。延老师对中国古代水墨画的技法做了深厚的专研,同时又继承了地域文化。笔墨方面,通过水的运用,拓展了新的空间,打开了新的界面。第三,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具体形的落实,给我们一种朦胧诗的味道。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种形的把握是我们的技艺跟心灵,胸襟怀抱与表现能力结合得恰到好处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作品。过去我跟学生讲中国艺术,我们讲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怎样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呢?你主要通过色彩和水构成的形态,这个形态在不明确当中拓展了欣赏者的心灵视野。所以,这样一个高度,使我们看到了延老师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发展创新的自觉追求。
宋闻兵(宁波大学文学院院长):我是教古代文学的,对绘画是外行。我只能从外行的角度,从文学鉴赏方面看您的画作,谈我的审美观感。
您来自陕西,《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我最初的印象,但是您的画却是江南烟雨的唯美画景。在您的画中不乏南方的风范——《楚辞》的风范,不是《秦风》的风范。比如说《灵境·2000》与《楚辞》中的“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相得益彰,很美却不真切。又如《灵境·2008》正是《楚辞》里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很美,很朦胧。这种绘画风格让我耳目一新。就审美来说,表象看是江南的烟雨,江南的水墨,但在内容的表达上却有一种距离感,若远若近的,很难把握,这种在骨子里还是秦人的风格。我认为这种境界在您的绘画里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葛晓弘(江北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艺术家):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诗歌和画风,我认为延老师的画风很江南,但这种风格与现在浙江圈子又有点区别。浙江更多地强调以线性为主,然后讲水墨,这也许是自宋元以来传统的表现。自从有了生宣以后,水墨方面的技法发扬光大了。譬如与西方相比,宣纸有自己的特点,最起码有一种包容性,水下去后,能透到后面,而油画、丙烯则浮在表面上,所以生宣这种材料很具有中国特色。延女士在水墨的包容性上面做文章,有巨大发展空间。
另外,如果画家在一方面的尝试如果有瘾,观众看上你这幅画就有瘾。现在来看延女士的画,她在水的柔性方面运用独到,她一直沉着专研,一直在做,在这方面的专研的瘾头很深,这是一个好现象。
我提一个建议,作为柔性的生发来讲,可以让它再自由一些,在形上面可以再散漫一些。你的水墨还是服从于形的比较多,如果把它反过来,让水墨沉下去,更自然一些,再散发开来……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维萍(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宁波市女美术家协会主席):首先,我认为延佳黎女士只是继承了长安画派的一种精神——扎根生活,朴素内秀。第二,你是一位主动追求现代性的画家。你打破了中国画画种的壁垒,这是一种追求现代性的体现,也是你的包容性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另外,你的造型是宁静和整体的,动态都不复杂,都很静。但是你的水墨却非常动态,水分的运用、表现很强大。其实中国传统里“水”提的高度并不高。而你恰恰把水提到很高的位置。把静的造型和动的水相结合,就是我提到的“动静相生”。第三,就是精神,对绘画的一种精神追求。你所追寻的是一种“朴素的风尚”。这种朴素,实际上也来自传统,但是又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精神指向。在你的画面上,不管是什么题材,都有这样的追寻,这让我心灵触动。这种精神也有她对现代精神的弘扬,也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地方。
何永军(艺术研究者):我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是晁海老师和延佳黎老师的粉丝。现在正在处于学习如何欣赏中国画的阶段,只能说一点内心的感受。如果说晁海先生的人物画是浓重的积墨,看了之后让人感动流泪,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那么,延佳黎老师的画用淡淡的积墨表达了诗情画意,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给观者有无穷的想象。
如果说古人以形写神,长安画派的石鲁先生是以神造形,那么,延佳黎老师的绘画则是在这两者之间相互的转化达到了一种很难想象的灵境。很难想象延佳黎老师的作品是怎么样画出来的。这是我很直观的感受。一天晚上,我打开雅昌网看延老师的官网,看《莲花》,似乎真正听到了花在开的声音,闻到了画面上的花香,这种内心的感受是让我永远也难以忘怀。总体来说,延老师的作品真空妙语——“非有之有曰妙语,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空是真空,有时妙语”。
于效祥(宁波画院院长):刚才看了延老师的作品,收获很大。第一,延老师的作品与传统水墨画有很大区别和变化。她的作品以全新的墨笔画画,一气呵成,水用得特别好,画面非常润,意境深远。
第二,延老师在作画的时候,心情非常平静。在当下艺术繁荣状态,有这种心境非常难得。她的作品,无论是从用笔、用墨、设色,都在前人摸索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她用水,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技艺和用笔的笔墨的语言,给我个人一种全新的美学感受。
王建国(艺术研究者):延老师是年轻的画家,但她对中国儒释道精神有很深厚的研究。她用一种很轻灵的方式来表现浑厚的题材,这非常难。
作为艺术工作者和创意产业参与者来说,追求事物的本质是本职工作。这些形式,包括技法,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
翟卫东(北京大河美术馆馆长):今天晁海老师带我观看了延佳黎老师的作品,在她的作品里我真切地看到了真善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延老师的《母子》,画的是一位因为化疗而掉完了青丝的母亲在亲吻她的儿子。画面里面母亲对儿子深情的爱,深深的眷恋,儿子用鼻子贴着母亲的鼻子,用超出他这个年龄的成熟,用他那种悲悯的眼光凝望着母亲的眼睛。画中好像还在喃喃地对妈妈说着话……这幅画让我热泪盈眶,让我深深地感动。画如其人,画家本人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爱,对生命有着深情的尊重和悲悯的情怀,才能画出这样浸透了真爱的作品。
周循(浙江富阳美术馆馆长):
当代艺术很多元,但有不少都停留在“技”的层面。这位画家苦苦追寻的是“心”。延老师的作品让我经深深地感受到她已经达到了“心”与“技”交流的地步。最后期盼延老师更上一层楼,真正达到“心”的境界。
李树森(人民日报海外版书画部主任):我从大家没有太涉及的角度来讲一下延老师的作品——中国画的转型。美术史的发展,最终是个淘汰史,能被写入美术史的只有极少数。美术史能写哪些人是有规律的,这就是美术史的规律。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中国画就由七八百年的传统文人画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齐白石、黄宾虹等的一批大师为这种转型作出了贡献。现在我们已然处于这种转型建构当中,这种转型建构还会持续很长时间。改革开放后政府为美术发展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画家的思想高度解放,艺术任性发挥。从改革开放开始,60年算一个阶段,这个是能够诞生世界性艺术家的好时期。如果说,评价一个艺术家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我觉得在60年基础上应该再往后推一百年。谁为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建构作出贡献,那么谁就是这个现代的大师。这与我们以现代的眼光看上个时期的齐白石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放在这样一个视野下来审视当下的美术界,我们就可以避开浮躁与乱象,也可以看清楚美术发展的大方向。
再来审视延老师的画,她对中国画文化的、对世界的文化的继承,融会贯通等方面,都融于她的作品中,这是她的创造性,意义巨大。
延佳黎(著名艺术家、本次展览作者):感谢大家能够在百忙之中聚到一起做关于我作品的座谈会。听了各位老师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对我作品的理解、认识和一些宝贵的意见,我深表感谢。
我的所有言语都用我的作品去表达、叙述了,我自己在这就不赘述了。可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看我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每一位老师谈得非常精彩,我很受启发。而且,女性画家可能更容易碰撞和感动。总之大家的发言给我很大的鼓励,我将会在其他不足的地方继续努力,继续探索,我愿意在中国水墨画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希望自己能够留下作品给后世,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谢谢大家。
晁海(著名艺术家):“致虚守静·天然真淳”是延佳黎老师给她自己的画展起的名字,我觉得她起的这个题目好,很契合她的创作态度和创作风格。
致虚守静是她对传统文化“虚”与“静”的感悟,天然真淳是她对“继承”与“创新”的感悟。“静”才能深远,“虚”方可广大浩渺。
这正是她二十年来的创作思想,这思想充分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仔细品读她的作品,你可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太上”、“虚无”、“道”、“禅”等的精神思想。
然而她的表现语言风格又很新颖、独到,具有当代性。真正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创造有一定的贡献,这种新颖独到符合“天然”与“道”的本质。这正是韩馆长与众先生、专家认同,举办邀请展、研讨会的主要原因吧。
生存环境压力的沉重,我们谁也无一例外,但精神需要突破,有所超越,确实很难。她的画却对沉重有一种不露声色的释然,一种对现实重负的超然,对自我的一种提升。我们可以画的凝重、沉重、厚重,但她却没有。她在沉重中却表达出了典雅式的淡然,一派空寂、悠远、静穆之象。所以我常想起一句: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江南的文化底蕴很深,今天的研讨会我也很受启发,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