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画家

人与画

  人自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渐渐地会坐、会爬、会走、会说话,从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这便是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是一个圈,走完这一圈就如同划了一个句号,中国人讲究圆满人生。

  人之将老,竟觉得那日月如飞转一般,而且对过去的经历和往事特别感兴趣。比如看见燕子来,听见蝈蝈叫,天上下了一阵雨、檐下传来一阵风,窗前窥见一弯月,甚至咬了一口萝卜,啃了一块西瓜,都能引起一大串对儿时的回味与眷恋。

  人生是短暂的。古人曾用:“白驹过隙”,“人如蜉蝣”来形容。毛泽东说:“人生易老天难老”,这话说的高明,天地悠悠,人与天地相比,不过“忽然而已”。在这短暂的人生里,在这离不开的红尘里,“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所以细细算来那快乐与幸福的时光,真是有限。

  童年时期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天真烂漫,吃了玩、困了睡,只玩得天昏地暗,不能自已,但这种快活这种幸福在懵懂之中还未意识到的时候,脖子上已被套上了书包,从此便开始了人生的奋斗与跋涉。直到垂垂暮年,经历了无数的磨砺与坎坷,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头发白了,心劲没了,事看淡了,这时便又有了一段解脱,一种超然,但此时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人生就是在这有限的时光里的一种体验,一种对天地万物,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这种感悟与体验有时是一种温馨与抚慰,有时却是一种彻骨的苍凉。晋朝时有个大司马叫桓温,他久经沙场,杀人如麻。有一次他经过故地,看见他曾亲手栽的一颗柳树已衰老不堪,他久久地站在这棵树下,手把柳丝,不觉泪流满面,这样的人对着这样的树,竟这般的动情,生出这样的凄楚与哀叹来,他心里想到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人总是要老的,人都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人过了60对宿命二字已没有了多少质疑,冥冥之中觉得人生的一切仿佛都是注定的。比如有人是帝王贵胄,有人是布衣百姓,有人成巨富,有人为乞丐,有人能造出火箭原子弹,有人只能去托煤球,另外还有一类人却喜欢画画。

  画画在古代是一个很小的圈子,现在已成了大众的一种狂欢。这其中个别人还给自己较真,非要一生一世地画下去,并想弄出点意思来。这就要问一下自己有没有以下三个条件,即悟性、勤奋与修养,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为在开始学画时,只要勤奋努力,依样画葫芦,很快就会像葫芦,但到了画葫芦不仅仅是“葫芦”的阶段,若只靠拼命的去画而悟性、修养不足,这辈子画葫芦只能是葫芦。而中国画最终追求的就是那个画葫芦不仅仅是葫芦的“葫芦”,只有笔下画出了这种“葫芦”,才算是上了道,入了境。

  俗语云:“人书俱老”,画也和书法一样。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内心深处对那画里面的事也有了诸多不一样的感受。越来越觉得自己慢慢地把人生这本厚书翻薄了,而那张画上的气息,才一天天地有了厚度。画里面才日渐有了些含蓄、内美与纯粹,还有那刻意求新求变对锐气与繁华落尽复归朴实的平淡。而且画里的千笔万笔无一笔不是自己。自己的癖好、自己的清浊,自己的心性,甚至自己读了几本书、游了几座山,这支秃笔都能在那不经意之中画了出来。这话在几十年前说来玄乎,但现在觉得确实是真实不虚。有人把画比作是一面镜子,这种比喻极妙。

  其实,说白了画画就是用那最朴实的语言,毫无造作地,把自己见到的、碰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悟到的、梦到的,对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以及对生命真实的体验与追寻,以自己的一颗真心,一颗赤子之心倾诉出来。说不定你笔下的一挂爆仗、一支蜡烛、一条小蛇、一叶扁舟、一片树荫、一块石崖、一枝老松、一盆菖蒲、一尊古佛、一位老翁、一个背影、一种眼神,就能把观画者的心一下子给揪住,让他发呆,让他着迷,让他潸然泪下。画若画到这种份上方才是有了点意思。

  乙未四月 李学明


美术报 画家 00040 人与画 2015-07-04 3931738 2 2015年07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