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百合
静静地开放在我们心里
——黎伟明画作浅评
■李世云
在一个特殊的展厅,一眼看到他的百合,花朵芳白含蕊,一如少女娇羞,心事不说,留你琢磨。走前几步细看,其画作感情饱满,用笔老练偏又有自然之拙态,色彩浓郁而又偏不惹人嫌,深闻之似有香气袭来。沉迷其间,也是醉了,退后几步再细看,所谓百合花姿雅致,片叶青翠娟秀,茎干亭亭玉立,是花非花,似语非语。谁能画出这样的百合?谁能有这样的境界?看签名,不是黎伟明又能是谁?
百合,从古至今,受人捧爱。早在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曾有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诗人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宋代大诗人陆游,在窗前土丘即种有百合花。有诗为证:“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在中国,百合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伟大的爱之含意,亦有深深祝福的意义。喜欢百合的人,大多具有单纯天真的性格,愈是天真,老天愈能让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曾有评论家称黎伟明为百合王子,颇有几分玩笑,又很有几分道理。
王子是说一个人的气质高贵,亦是说他身上并无沾染多少尘俗的东西。
伟明兄出自风水世家,其老父亲为广东易经学会第一任创会会长,笔者曾有幸拜见他,80余岁老人家,仍精神矍铄,讲话铿锵有力,深谙风水养生之道,颇有儒家老夫子相。伟明兄继承家学,对星象、命理、阴阳、养生自有别人难以企及的感悟与理解。
南怀瑾先生曾著有《易经系传别讲》,其书是南师对《易经》的精辟讲述,也是他对孔孟思想、儒家学说的探源。从自然的道理,说到人生应有的精神。无论入世出世,均为不可亟得的摩尼宝典。读《易经系传别讲》,你会发现《易经》是很平易的一种学问,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种学问。
通晓易经,可以使人通达,豁然开朗,智慧大增。读伟明兄的画作,亦是在与智者对话。人言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百合是他的绘画语言,也是他与自然界沟通的一种有生命的产物。百合并非凡尘俗世之物,在伟明兄的笔下,百合有格调,亦会呼吸。
我们虽是凡人,处于这样一个俗世,但又怎能不爱百合?我们如果真的懂百合,就应该懂得珍惜。世间万事万物,缘聚缘灭,自有他的道理。在佛家寺庙,经常用百合供佛。佛家讲因果,花者因也。我们要求好的结果,当在因上思索。花有千万种,百合是淡然的,雅致芬芳,不用言说,一切皆是自然流露。伟明兄喜画百合,从作品我们能读懂他的心。
席慕蓉这样描写百合:与人无争/静静地开放/一朵芬芳的山百合/静静地开放在我的心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洁白/只有我的流浪者/在孤独的路途上/时时微笑地想起它来。
我曾见过伟明兄创作,时而迅速,时而迟缓。下手快时,如剑客之出招,笔笔快、狠、准、稳,此时心中之意向,转化成笔下栩栩如生之百合。一茎一叶一花,毫不迟疑,干脆利落。迟缓时,他下笔又慢慢思考,如老僧之入定,一脸痴迷陶醉,运笔、力于手腕间,或重或清,落一笔半天,提一笔,似乎又半天。不知他在画百合,还是百合在画他?
贾岛曾有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喜欢伟明兄的百合,殊不知,他的创作探索过程,又是相当的努力与艰辛。曾有多少白天黑夜,他足不出户,在自己的画室用功。煮一壶老茶,燃一炷沉香,就是一个通宵。
在岭南艺术圈,不乏有才华的艺术家,但能够在市场潮流中,经得起诱惑,坚持自己的学术水准,痴于艺术大道的,伟明兄绝对算得上一位。自从艺以来,他斩获过的大奖很多,这些成了他前进路上的一个一个阶梯。我们为他取得的成绩欣喜,从发展的眼光看,他的方向和前景,很是清晰。百合是他创作的一个符号,但他又不仅仅至于此,伟明兄的代表作还有老房子系列,人体系列,这些作品的探索,都远远地走在了岭南中青年艺术家的前边。
有诗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希望并期盼,伟明兄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
(作者系新快报收藏周刊主编、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