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我意
陆国强中国画艺术展研讨会纪要
大写我意
陆国强中国画艺术展研讨会纪要
Mind Wandering in the Orient
Lu Guoqiang Art Exhibition
研讨时间:2015年6月26日15:00-18:00 研讨地点:江苏省美术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学术主持:左庄伟、赵治平
研讨嘉宾:吴利民、丁 涛、马鸿增、樊 波、孙 俊、商 勇、聂危谷、杨祥民、万新华
辛立娥、陈培光、张曼华、周 睿、龚旭东、施永成、王学海、沈伯鸿、邹 凌
李 芹、何 鸣、葛本山、凌加春、谢 海、陆国强
(上接第51版)
商勇(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我与陆国强相识已久,然相知不深。此前甚至不知他是画国画的,更不要说是画大写意了。记得5、6年前的一次展览之后,大家都喝多了,然后去唱歌跳舞,一干人等均是瞎唱瞎跳,唯有陆国强把踢踏舞跳的激越而欢快。他的舞蹈有点“民科”的意思,一看就知是业余中的高段选手,让你看完便有“高手在民间”的慨叹。此外,他的动作、体势、深情,是能看出是个情性中人,举手投足有些率真洒脱的痕迹。所以今天看到他的大写意作品并不觉得突兀。
我发现,谢海近年来有个趋势,就是常常将浙江的画家引到江苏来做展览,一方面,他是江苏人,工作在杭州,有身份之便,但我想他也是有学术动机的,或许想让作者与评论者彼此都处于“他者”的境地,拉开距离,从而自然产生真实的张力。这是很有必要的。策划一个展览不易,画家本人其实很想听到真实的评价,尽管正负评价均不一定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干预,但清醒的人可不希望展览一场,收获的只是虚假空洞的捧场。
我近来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就常常把我老师们的论文翻出来细读,我发现我特别认同老师,比如樊波是我的老师,我看他当年的论文就特别认同他的观点。后来我一想,明白了,也就是说,老师当年写论文的时候,同时也在讲课,他在课堂上把观念播种下去,种在我们的心里了,多年以后我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观点,其实不是。于是我就想,其实,一切社会大众的艺术趣味皆会受到情境和历史的暗示。 一个人的长相如何,气质如何,性格如何?常会自以为得自上天,可堪唯一,直到有一天,偶尔看到祖父或祖母的照片及日记,才知道一切其来有自。在未经专业学习或长期熏陶的情形下,一个人的艺术趣味与长相、气质、性格一样,皆可从近世的历史中找到渊源。所以,我们画家的笔墨,也是同样的道理,画的得意的一笔,可能觉得是自己的独创,但总能从老师或前贤那里找到根源。所以,“我意”是很难立起来的。我常想,传统笔墨,或一切好的传统,好比一盏灯,我们的任务是“传灯”。细究一下,这也不是我的观点。前贤点亮了我们,我们也有责任点亮后学。
此外。我不认同谢海兄说的,画大写意必须在50岁以后。民国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罗尗子是杭州国立艺专毕业,后在南艺。他大写意画的棒极了,但走的时候是49岁。潘天寿30岁时候就画的很好了。
杭州是个文脉很深的地域,林风眠当初空降过来做校长,其实与杭州地区的画家一点不熟,王潜楼、申石伽、俞陛云等他一个也不熟,中西画界隔膜很深,他作为中央艺委会主任,也很尴尬,后来他主张中西画系不分家且主张融合是出于此因。但至30年代,民国政府尤其CC系主张艺术的民族主义,于是潘天寿尤其强调中西艺术的差异。这是杭州近现代以来的两条系脉,有趣的是,被谢海与陆国强分别继承了。
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现在画工笔画的人比较多,大写意的画家比较少,尤其像陆国强这么年轻、在40岁上下的人更少,当然,画的人不少,只是水平相当有限,不尽人意。写意画的确有点难,写意花鸟更难,尤其对于造型的感悟、笔墨的锤炼都有极高的要求。
今天我看了展览,觉得他的作品比较正,气势很大。从风格上说,策展人有一句很概括的话,说:“有吴昌硕的神采,有齐白石的意思,潘天寿的豪迈,沈耀初的笔道,有李苦禅的拙朴,有何水法的影子”,这句话很中肯,同时也说明了他的作品博取众长。他的大幅花鸟画总体上是比较奔放的,笔墨节奏是比较好的,一气呵成,具有一定的张力,有一些水的方法在技法上吸收了何水法的色彩法、水法,很有看头。
写意这个词其实是两宋就有的,但是那个时候是写画,不在于写,而是在于意,那时候的写意是意,从元代以后,明清文人画兴起,提倡了以书为画,这时候的写意就开始侧重于写了,书法就起了作用,尤其是强调书法用笔,对意的追求只是隐含其中。当下的语境中我觉得对写意的说法称呼好象对写更加强调,对意的追求比较偏颇,我觉得这个不太应该。古人说意在笔先,我觉得这个意不是我们现在抒发情感的内容,还要包括一种意趣,要有那种趣味性。写意画创作在写的基础上仍然强调意,两者应该齐头并进,所以,这个意的东西应该是写意画的特色。
何鸣(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作为画写意画的同行,我觉得陆国强大写意有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简单。谢海说到了陆国强有潜龙在渊,有腾飞的前兆,大写意花鸟画不管是继承、还是发展的确是难,我来看了以后,“大写我意”这四个字他诠释角度和方法是非常准确的。
写意画就是画人生,它有人生陈述、人生阅历和人生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笔墨,还包括了画内画外过程的修炼。现在高等美术院校中的学生除了极个别的院校,花鸟专业的学生进去的时候都是靠素描、色彩进去的,现在多了一个速写,似乎要好一点,但是,通过几年的教育就谈创作,还是不行的,他们缺少生活、缺少历练,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与传统亦步亦趋且不能自拔的陷阱,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非黑即白的否定也会掉进一个急功近利漩涡,所以,教大写意花鸟、学大写意花鸟这件事情都不容易做。陆国强生长在江南,有传承,他经常外出写生,有生活,他善读书、思考,有想法,所以,看到他的作品就感觉气势很大,幅面也是很大的,画面也很震撼,但是又有传统,有章法可循。我已经70出头了,以我的理解,40岁时要画出这么大的画,很难,先人画画,潘天寿是个例外,现在的人想要画这么大幅的画,没有气派,没有使命感是没有胆量做这样事的。
“写我”这个是时间问题,其中也包括一个是技巧的问题。从书法当中可以借鉴到这种“写”,刚才有人提到了“我意”是面貌问题,我觉得从陆国强这个年龄来讲难度是比较大的,他需要时间,需要仍然努力。
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艺术理论研究所所长):
首先我觉得这个展览的名字有种先声夺人的感觉。大字当头,“大写我意”这一下子让我们对此期待非常高,它不是简单的中国画艺术展,它是很明确地标志着艺术家的艺术取向和艺术追求的。
第二,中国画的历史是从写形状物向写意表现发展的,从一种纯粹的技术的再现功能变成追求发扬主体心境的笔墨表现,以及笔墨效果的境界。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它的特色就是以线条和墨色作为表现基础的,今天的中国画家们也是抓住了这一点来进行了国画的创作的,他们用笔墨把造型、构图、意境等综合的载体进行整合然后呈现出来。清以后,碑学的兴盛,书法风格改变了以往有点漂浮、柔弱的气息,所以才出现了一批康有为、吴昌硕这样追求苍劲纯朴的笔墨综合的书法艺术,书法的“大写我意”慢慢影响了中国画创作。所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
我所理解的“意”是意趣,还要有综合的文化艺术素养,古代的画家就很讲究诗情画意。意和气往往是相连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什么是浩然正气呢?就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我想这个要求可能是有点说大话了,但是就是有这样的向往和追求者,我想,陆国强就是这样的人。大字并不是通过表面的粗重来体现,它不是剑拔弩张、锋芒毕露,它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内敛的老道老辣——送与国强君共勉!
辛立娥(同曦艺术馆艺术总监):
我是做艺术市场的,我在艺术市场看到75后的画家都算是青年画家,都是新工笔、新水墨之类的,今天来看陆国强先生的画展觉得是洗了洗眼。今天感觉洗了眼很舒服,因为新工笔跟新水墨有时候问题很严重,新工笔都长一个样了,而且过多地依赖于素描、透视等西方的造型,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它的价值核心已经不是中国化了,有些东西画的比较僵。新水墨画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一些画的真的是没有美学美感的,所以今天来看看这么纯正口味的大写意真的是很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陆国强选择的这条路真的是很正,纯纯的那种闲散的概念,有徐渭的那种纵墨淋漓、有八大山人的那种趣味,包括他对扬州八怪特别是李鳝的那种生活化,徐悲鸿的体积感,李苦禅的那种大气,齐白石的趣味感,那种力度感,继承得非常好。我感觉陆国强就是把古人的一些东西,就像是酿酒一样,融合到自己的画里面,所以我觉得特别的纯正。
为什么现在的大写意落寞了?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陆国强你先做好准备,你要先耐得住寂寞。我也很想呼唤大写意,可是市场是有钱而不懂艺术的人在操作,所以我们还得有几年时间要等。
孙俊(江苏省油雕院副院长、江苏省油画学会秘书长):
作为陆国强的朋友,我想讲一下个人的感受。我的个人感受可能跟其他的老师不一样,这当然不是陆国强的问题,这个是当下花鸟画、大写意花鸟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当下的大写意花鸟画怎么画、画什么,“我意”是什么,这个是陆国强要继续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大写意何去何从?是不是不断地在传统的基础上反复去再现一些东西或者是在我们当下的语境中一些笔墨如何顺应当代的表达——这个问题是在这次布展之后,透过展出的作品,在传统的笔墨、技巧之上我思考的一些问题。
陆国强现在这批作品,当然很震撼,很有传统技巧,很有水墨功力,是不是你的风格,你现在这批作品有传统的技巧,那么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文化语境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考虑的?“我意”能不能真正达到在当下“我意”的表达?我想,这些问题你现在不需要回答,事实上,所有的画家,不管是画什么画,画什么类型的画,我们面临的问题都相差无几,但是,需要我们一起思考,一起面对,因为只有有思想的作品,才会是值得推敲的作品,才会是有价值的作品。
陈培光(原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以前没见过陆国强的作品,今天陆国强的展览到我们江苏来是给我们江苏花鸟画一个学习机会,一个共同探讨花鸟画如何发展的机会。陆国强选择大写意这条路很不容易,在写意花鸟画当中分成大写意、中写意、小写意,我们江苏以中小写意为主,从事大写意的人比较少。这是因为大写意不是没人去尝试,而是尝试了以后没有十年八年做不到一定的高度,想参加一些展览,因为难以呈现主题,往往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所以要走这条路那是要有一个决心,要埋下心来进行钻研,才能达到公认的高度。所以,陆国强选择这条路个中甘苦可想而知。陆国强的作品,有的画面也不是很大,但是画面的东西比较简练,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力,大气、肯定、有内涵。在他的画里头色彩用得不多,基本上是墨,但是不感觉到单调,放在展厅里头感觉到是丰富多彩,就是因为他在用墨上变化的时候很丰富,一个石头有变化,动物也有变化,
张曼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陆国强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因为我自己对大写意也很感兴趣,就是从古代到现代的大写意画家我都比较喜欢,我发现陆国强的画里面有很多大画家的影子,但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他天赋很高的一个地方,他能够把这些大家的东西融汇到自己的理念当中表现出来,就已经是爬到了“一个巨人的肩膀”之上了。
第二方面,书法是一个终生的修养,陆国强还只有40岁,以后还会不断地去积累。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元代的赵孟頫,他有一个题画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就很明确地把写意画的笔法和书法明确地做了一个对应,中锋用笔是在竹子上面,而侧锋用笔在黑白的石头上面。就是陆国强的这个画我觉得能够把书法,尽管有的老师提出他的书法还不够,但是他学了这么多就能够把书法完全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里面去,这个也是很不简单的。
第三方面,花鸟画家的未来发展实际上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能预想现在三十多岁、四十多岁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七十岁、八十岁的成绩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比如说我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齐白石,三变其法,越变越好,像郑板桥也不断在变,但有不少人认为他晚年的变法是失败的,并不是说越变越好,这是所有的大写意画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刚才很多老师提到了陆国强刚刚四十岁,那么我们期待他的五十岁和六十岁,他的变化是什么样,这个就是他面临将来的一个问题,我引用郑板桥的一句题画诗,他说“四十年来写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就是谈到生与熟的关系,我觉得对于我们所有大写意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
周睿(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
陆国强的画里面实际上最打动我的是一件叫《芭蕉花》的作品。我觉得它非常干净、饱满,开得那么单纯,所以我一下子觉得这个画展有它的魅力,是国强心性的体现。陆国强的画“厚润”是做得非常好的,而且这种墨色的层次,灰度、黑度,成色很丰富,“厚润”是我对这次一个很深的印象。
陆国强书法主要是碑学的用笔,碑文练得比较多,书法有受徐生翁的影响,有点生、有点拙,写得涩一些,而不是走帖学的道路,可能这些是传统大写意的书法的路子。我觉得陆国强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些帖学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厚润”是陆国强的优点,但是苍辣方面好象还显得不是很足。其实,我们在看潘天寿、齐白石的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厚润也有,苍辣、苍劲也有,所以他们再润、再厚、再酣畅,也要有劲、有气撑着,所以会很丰富、很有嚼头。
龚旭东(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我在几年前参加过陆国强在杭州办的一个画展,和今天的展览相比,我有几点感受。首先,国强这次画展在绘画的题材上有非常大的扩展。过去国强画小写意比较多,题材、样式很广泛。第二,国强这次有很多大作品,大作品中层次的表达和变化多样性,要有“内容”,非常不容易。他的所有作品里的墨、几幅作品里的朱砂都是自己研磨的,用了自己特定的材料用上去,它的质感和一般的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些细微之处看原作的确能够看出他很独特的追求。第三,传统的山水画很多是做加法的,我在陆国强今天展出的山水画里面恰恰是看到了做减法的作品,我觉得特别感性。但是我也很担心,因为陆国强达到这种提炼的、抽象的这种效果,他是来源于一种写生,他时间很短,他必须要以很短的时间抓形表现出来。那我很担心的就是陆国强今后真正画山水的时候是不是会在一层一层的叠加中间把特别珍贵的东西丢掉。第四,在抓形、传神里面,重于传神,能够得益而忘其形是最好的状态。陆国强绘画基础是西画的基础,比如说素描,所以我觉得在画花鸟的时候,特别是画动物的时候,陆国强有时候还过于注重形,能不能够更加大胆地舍其形,进而得其意传其形,我觉得在这些方面还能做得更多一点。最后,我觉得“大写我意”中间最重要的是我,大写意真正的本质性应该是所有大写意的大家一定是大文人,首先要做一个文人然后才做画家、书法家,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书画家仅仅是一个技术家,而不是一个文人,所以我觉得陆国强要仔细地体会吴昌硕的“我”和徐渭的“我”,这些大画家有什么不一样?我在哪里?这才是关键。
邹凌(江苏工人报编辑):
我主要讲两点,第一点是情,第二点是意。我觉得陆国强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在文章中也写了 “为人大气不拘小节”。这个情,历代画家特别是写意画家对情是比较注重的,中国的写意花鸟画一个最重要的表达本身也就是托物寄情。比如说徐渭画的葡萄,八大山人画的孔雀,齐白石画的小鱼,这些作品都是借景抒情,来抒发画家的胆色、画家的志气,在这些方面我觉得陆国强是做的不错。第二个是“意”,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写意:看似简易,不可随意》,现在有很多画家都认为写意画很简单,我觉得都是错误的,写意画看似简易,但是其中包含了画家的信仰,包含了笔墨技巧,包含了对绘画的理解。比如说图式问题,图式反映了一个画家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在陆国强的花鸟画当中我看到了他从大画、中画、小画都有了,但是我觉得他在新的图式、传统图式的拓展方面还要再下工夫。
李芹(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部研究员):
这个画展强调的是写意,强调的是写意精神,有明确的主张,和这个展览体现了陆国强在绘画上的一种追求,同样的鲜明,都是非常具有难度的,也是有挑战性的——如何把中国美术的发展进而国画、花鸟画、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找到这么一个支点,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论根据,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陆国强的画来看,他已经是积累了相当的功力,刚才很多画家提了对他以后的期望,包括要有自己的新意,有自己的图式,我觉得无论是哪种绘画语言或者是哪种形式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功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年吴冠中到香港办展览的时候,他请林风眠去看他的展览,林风眠没有说其他的,就说了一句话,说他的基本功很好。很多画家最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都是以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石的,如何体现自己的我意以及如何体现我,体现意,事实上,就是不断地体现自己的功力和自己人生修养的过程。
施永成(原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陆国强的展览题目起得很好,我看了这个展览看了以后,冒出了另外四个字——我意大写。我觉得看了他的画,第一个感受就是大,胆子大、气势大、格局大、手笔大,用笔、用墨、用写都很大气,当然野心也大,我想没有野心是不可能画好大写意的。尽管陆国强长得很温文尔雅,但是我感觉他敢于很好地学习前人,超越前人,如果没有这种野心他不可能这么执着,那么痴迷,那么全身心地投入。此外,我觉得他的画面中“有我”。从他的画作里面看到他生活的轨迹,能看到前人大师们对他的影响,但是我觉得更可贵的是他在题材的扩展上“有我”,从生活里面找到一席表达的东西来表现自我。有两张画带鱼的,我觉得画的蛮好。我觉得它的眼睛不是一点,而是勾了一下,就感觉这个带鱼很新鲜,并不是挂在那里的烂带鱼。还有,他画了很多的猫,他不仅画正面的猫,还有画背面的猫及其中有一张猫瞪在那个地方,还有一笔小胡子,猫的胡子是一根一根很细的,但是他敢一笔画小胡子,我好象觉得他不是在猫,而是把猫当做人来画,是塑造一个形象,塑造一个感觉,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他的可贵之处。
沈伯鸿(桐乡美协原主席):
陆国强他这个人看上去文绉绉的,实际上非常刻苦、非常勤奋,你不可能想象的勤奋。他作息时间是颠倒的,一般是上午休息,吃了中饭马上上班,到了晚上基本上他通宵都行,天天如此,他基本上是这样的规律。
陆国强他这个人重写生。刚才大家说这两笔好象是像黄宾虹的,这两笔好象是像李可染的,这一点上他是收集各方面的东西,都仔细专研过,再变为他自己的东西。国强画猫,好象这个猫可能是他家里养的,的确是他家里养的,他家里养鸭、养鸡,什么都养,他会花费时间去看,反复看、反复去观察。所以,他画小动物、花花草草都是很有感情的,有感情的画一定能打动人。
凌加春(嘉兴画院院长):
陆国强邀请我参加他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个人艺术展,让我想起去年3月份在我们嘉兴美术馆举办的他的水墨艺术展,我开始只是觉得可能又是一次作品巡回展览,因为他曾在杭州、长沙等地多次办展。当我看到他的作品画册,走进展览现场,我的第一感受是惊叹和欣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又是一批精品新作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使我深受感动。显然他的花鸟画创作渐入佳境,形式多样、思路活跃,以清新灵活、随意挥洒的笔法,融入在他主观情感的画面之中,美感尽收。他的作品给我第二个感受是大气和率真。大写意画首先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他的作品浓墨点画,简洁有力、气势连贯、酣畅淋漓,他常常以浪漫的手法真实地表现生活情状,诗意化、理想化,寄寓了他的情致和意趣,这充分地显示出陆国强对待艺术追求的大写气度和审美情趣。真心祝愿陆国强笔墨抒怀、成果丰硕,以顽强性格坚持走下去,以笔墨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闯出一片新天地。
赵治平(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
陆国强的这个画展是我们江苏省美术馆今年主厅最年轻的一个画家,馆里也是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之后决定的。从整个展览的效果来看,很有气势,绘画的技巧性、传承性等方面都没有问题。
通过这个展览,陆国强为我们提供很多的话题。大家感觉今天的展览一进去有种很清新、很舒适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陆国强的画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创作的,从用笔、符号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中国画的元素,但是,作品风格、创作手法又很多,还有探索性的作品,所以说这个展览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陆国强他有一个纯朴纯净的艺术追求,有生活进取的心。他很单纯,他是接地气的画家,他把中国画特殊的元素表现得比较透彻,自我状态比较好,有张力,有静气,大家都谈到他的画不俗,这个是很肯定的,路子也比较正,所以他是苦干的画家,大家对这些都比较认可的。
大家认为陆国强是逐步体现自己的气息。今后的路怎么走?这不是陆国强的个人问题,也是我们进行花鸟画创作的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我认为,马鸿增老师所提到的修心、修学、修功是对的。功夫不能忘记,不能光修行,要修心、修学、修功,功夫在画外,就是要有修养。这里面大家提得比较多的是书法要练,那是肯定的,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书法要练。然后提到心境、心趣,大写意要有趣味,这里面的趣味有几个趣味,包括笔墨的趣味,题材的趣味,写气不写形的大写意不要追求去写形,要的是气韵生动,要的是气息醇正。
最后,我们希望陆国强今后有更多的惊喜,再过十年再到江苏省美术馆办展览。
谢海(此次展览策展人,美术报总编辑助理、新闻评论部主任):
非常感谢今天学术主持左庄伟老师的穿针引线,感谢学术主持赵治平老师的精彩总结。3个小时的学术研讨,我相信,各位老师所谈及的问题,对陆国强作品进行的剖析,对他个人发展所提出的建议,都会对他以后的创作和艺术之旅产生影响。
陆国强今年40岁,到了“惑”和“不惑”的年纪,他需要一个梳理过去、重新认识自己的“球场休息”。陆国强所取得的成绩和他的绘画水平,我想大家是心知肚明的,我们请大家来聊陆国强,目的是给过于勤勉的他把把脉,给出不同维度的看法、建议和态度,目的就是让他以后的艺术征途上少走弯路。
一个有意思的研讨会,总会带出一些意想不到而又意味深长的话题来。今天,我们借陆国强画展的研讨谈到了笔墨、样式、技术之外的地域文化问题、画家品格问题、写意与工笔问题、如何临摹和如何写生问题、一个年轻艺术家如何发展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研讨会超出了我的预期,一个画家的个人展览,只有这个画家有话题性,才会变成话题中心,才会凸显出画家在创作过程之后的意义。
因为技术的壁垒、因为时间的漫长、因为不合时宜,甚至是因为观众的凋零,越来越式微的大写意画今天被重提,重新回到专家学者的视线之中,我想这是我策划本次展览的最大褒奖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