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赏析

文章导航

西园雅集图

  首创“文士雅集”图像,当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据《历代名画论》记载,顾恺之曾作有《陈思王诗图》,即《图画见闻志》、《广川画跋》所记的《清夜游西园图》。此图根据曹丕与曹植兄弟在邺宫宴饮酬酢之诗而作,描述了兄弟间诗酒宴会、相洽无间的情境。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成为后世“文士雅集图像”的最早范本(按:此“西园”指文昌殿西铜爵园,后世的《西园雅集》之西园也许便取典于此,成为后世文事活动的象征)。北宋末年,由于文人画当道,“西园雅集”故事再次成为画家们喜欢的题材,尤其李公麟、马远等人以驸马王诜十六名士“西园雅集”为蓝本创作的《西园雅集图》,更成为新的绘画典范。

  这一绘画题材,得到许多画家的认同,不断进行“西园雅集图像”专题的创作,李公麟、刘松年、僧梵隆、马和之、赵伯驹、马远、钱选、赵孟頫、戴进、商喜、唐寅、仇英、尤求、程仲坚、李士达、石涛、丁观鹏、徐扬直至现代的傅抱石、张大千等人,都有过这一绘画作品的问世,马远所作《西园雅集图》即是存世最为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早于他的李公麟等人创作的《西园雅集图》已经不存,这也是最早的一件《西园雅集图》,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一次非常值得留恋的十六名士雅集的具体情形。

  亲历西园雅集的米芾曾作了《西园雅集图说》(《宝晋英光集补遗》),对李公麟所绘雅集图像进行了解说,后人创作《西园雅集》,亦多根据此文而展开,马远所作《西园雅集图》,显然也是以此蓝本而加以展开的。马远创作《西园雅集图》,当参考了米芾的记载,以及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根据自己天才般的发挥,将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16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的历史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因而也才有《西园雅集图》这一作品的问世。

  马远《西园雅集图》长卷共分四段,右面起首近景部分作翠竹垂柳、溪水石桥,书童正下船搬运物件而来情形,一小童在舟中正欲撑篙而去,对岸行旅则驱驴缓缓而行。转过溪桥竹林坡岸,便是王驸马的西园,文人高士此时已经沉浸在雅集的兴会之中。首先是苏轼形象的出现,作苏轼居前策杖徐徐过桥情形,面容沉郁而凝重,似乎有无限心事,两小童一携琴、一捧扇相随。第三段为众人观看米芾挥毫作书的情形,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围观,共有文士僧侣十四人,侍女、书童等七人,这一段显然为全卷的高潮所在。最后一段则作弹琴、策杖独行、远望文士情形,当为米芾所记载的三位高士形象,后有两童正烧火烹茶。马远所作《西园雅集图》虽然参照西园雅集故事而绘制出的这一长卷,但从图中所出现的人物看,同李公麟所绘《西园雅集图》已经有所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马远将作书者改为米芾,而将苏轼以单独策杖徐形的形象出现,显然有抬高苏轼的因素在,后段数人则改为三人,米芾题壁以及其他二位名士谈话的形象均已不存,并且将十六位名士变为十八名士,侍女、书童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了,这都是马远以李公麟原作为范本而进行大规模改造而获得的结果,虽然不尽同历史人物符合,但在画面中确实取得了人物形象更加凝炼、事件更加集中的效果。虽然图像的主题是北宋末期的西园雅集故事,其实此卷作品已经是南宋文人士夫雅集的具体显现,有着南宋时期文士雅集的真实情貌在其中了。

  马远《西园雅集图》的构图以及表现出来的风格特色,不同于北宋末年李公麟所处时代的审美崇尚和风格特色,其中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追求。马远将自己最擅长的江浙山水特征融入了画面,画面中物象非常丰富,甚至细微的小草也被一一加以刻划出来,树木杂卉多以夹笔写出,山石以大斧劈皴法为之,极显江南方劲瘦硬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色,将“边角之景”以及“水墨苍劲”的技法有机地融合起来,与李公麟所在的北宋末期的画风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人物表现技法也十分简洁,衣纹用钉头鼠尾描,劲畅有力,五官等细部用笔点戳而成,亦颇为生动自然,对人物的刻划,确实极富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将李公麟开辟出来的白描技法作出了新的发展。以上所列一些绘画特色,从此件《西园雅集图》上,都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西园雅集图》可以被看作是文士内心精神世界的完整呈现,其间无疑有着深远的文化情结。北宋文事之盛,硕果累累,无过于元祐以后正式诞生的文人画,影响后世近千年之久的诸多文人画典范,亦在此时形成,“西园”作为文人文事的象征,也就具备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尤其苏、王一批元祐党人的政治遭遇,文士不被知遇,频遭打击,更使“西园”具有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从而在后世文士心目中产生深刻的共鸣。正是苏轼、黄庭坚、米芾、王诜等个人文化的影响和个人魅力感召,最终使“西园雅集”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美术报 赏析 00040 西园雅集图 2015-10-03 4025943 2 2015年10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