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宝笈特展观后感
■蒋正
■蒋正
巍巍长安,深深故宫;腾龙殿宇,古作情语。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为期两个月的“石渠宝笈特展”便在这历史性的时年拉开帷幕,近300件珍贵书画藏品亦随之于武英殿和延禧宫现世,不可不谓之为一次艺术上的饕餮盛宴。心爱书画之人皆视之若宝,为一睹传世珍品之真容,纷纷奔向京都,我亦为其万中之一。
清晨而起,直奔武英,但闻鸟鸣深幽,见霞光烁耀。原以为定能速速得偿所愿,见得国宝风采,却不想有大把“睹画若渴”之人已候在武门之外,可见此次石渠宝笈之展令多少心往艺术之人血脉澎湃。
我身伺武英殿外,静等队列缓慢移行,却仍甘之如饴。待步入殿中,已是晌午时分,却顿觉满身疲累被雅意缱绻的古作珍迹一扫而尽:鸾飞蛟舞,厚浊高古;行云流水,清雅意味。翩飞的墨迹皆同如昨日之所成。妙哉!妙哉!中华上下漫漫五千年,文化的攒积、历史的沉淀、传统的敦厚、艺术的轨迹,种种皆跃然纸上。每张字画,都有着不同的情趣旋音。
首先映入眼帘并在我脑中刻痕最深的书法作品当属东晋王珣之《伯远帖》:“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寥寥数语,妙笔绝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三希堂”之名何亦由此作而来,我心得耳。
我身为一名花鸟学徒,对于花鸟类古迹更会是留意万分。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描绘秋景,画中有野草闲花、彩蝶蹁跹、蚱蜢青青。其风格简淡,设色清丽,境意高远,格调秀雅,令人心神怡然。画中的彩蝶晕色鲜亮,艳而不浮,过渡自然;偃伏的芦苇用笔顿挫有致,丰富画面;花卉勾线简率,饱含质感。曾有贤论赵昌:“赵昌折枝尤工, 花则含烟带雨, 笑脸迎风, 景则赋形夺真, 莫辨真伪, 设色如新, 年远不退。”此言得之。
唐代韩滉所作《文苑图》卷是一幅文人相聚的生动写照。四个头戴幞头、身穿袍服的唐代文人相聚以咏诗吟文,神态相异,各有所思,而旁有小童俯身研磨。四人面目清秀,衣冠楚楚,以铁线曲蚓法勾衣着,提按起笔,运笔微带战颤,如流水行云,功力颇深。在我看来,图中的人物设色与否、构图中的松石摆设,都是画者经过深思熟虑所笔,才形成这一构图精巧的唐代人物画的典范之作。
《游春图》、《五牛图》、《洛神赋》、《苕溪诗帖》……绝伦精品枚不胜举,徜徉殿内觉雅意横生,气韵斐然。《清明上河图》乃是本次展览的重中之重,奈何进入馆内面对这一张稀世神迹却需一路小步慢行,于我而言更是同如走马观花,而今想来只觉繁荣市井,细致入微,错落有致,一气呵成。未能定立画前细察深探,实乃憾事也!
一日下来,已是两腿酸麻,而心却不觉疲累,感慨万千: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能以见得如此之多书画瑰宝真迹,实乃大幸。其中展品上至五代,下至明清,陶冶性灵,快哉快哉!中华真乃地大物博,藏有如此之珍品绝迹,此展虽只设一二,却已令我大饱眼福。书画一行,本应多观多想,慎心谨思,如今得如此机遇,便因牢加把握,见得临帖上的真迹,其感触真乃大不相同。京杭相距甚远,舟车劳顿,但能观得此展,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