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鉴藏

“浙西三名士”之艺文人生(一)

  “浙西三名士”之艺文人生(一)

  ■徐惠林

  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历来以山水清远,物产丰饶,人文荟萃著称于世。在中国历史上,中过进士、状元的湖州人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些彪炳史册的一代大家,如曹不兴、沈约、孟郊、张先、朱肱、赵孟頫、茅坤、茅元仪、俞樾、吴昌硕、沈尹默、钱玄同、钱三强、赵九章等。特别是在近代,湖州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构成了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就书画家而言,湖州籍的吴昌硕、王一亭为领袖的海上画派,是民国时期艺术的代表。以湖商而兼具收藏大家的庞莱臣、刘承干、张石铭、蒋汝藻、周庆云、张叔驯等藏书、刊书及收藏文物,为传播中国文化不遗余力。

  “吴根越角”的长兴县,辖属湖州市,历史上也是人文荟萃之域。长兴属浙江最北的一个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杭嘉湖平原,太湖西南岸,与浙江省安吉县、吴兴区和安徽省广德县、江苏省宜兴市接壤,“鸡鸣三省”是其形象之写照。清末民初,长兴县出过“南吴北张”之誉的金石书画张度,以及英年早逝的海上画派妙手严诵三。此外,即是时誉颇广今却渐被岁月之尘湮灭的“浙西三名士”,依年龄排序为:金涛、朱景庐、王季欢。

朱景庐:五艺诗文画书弈

  朱景庐祖上,世居南京,为明太祖朱元璋后裔。满清时期,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朱氏后人隐匿身世,不敢称自己为沛国朱氏,而自称为紫阳朱氏,由此躲过了劫难。抗日战争前,朱家生孩子,都要去南京祠堂查看族谱,按辈分取名。景庐的父亲是“少”字,取名朱少儒,朱景庐辈是“至”字。

  朱景庐(1896~1961),名至诚,字景庐,别号 尊者、末上词人、夗沽老人,长兴县雉城镇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湖州三中,后毕业于北平警官高等学校建筑科。抗日战争前任过杭州市民政厅科员、宁波市警察局秘书等职。抗日期间曾任过浙西二区专员公署主任秘书、长兴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图书馆馆长,后在孝丰桐杭中学、浙西二中任国文教师。抗日胜利后,浙西二中迁回湖州,更名省立湖州中学,景庐在此任教,不久便赴宁波,出任宁波专员公署主任秘书一职,后又在宁波市甬江女子中学任教直到1950年末。新中国成立后任过宁波一中图画教师,并于1957年加入民革。

  朱景庐幼读私塾,背书快,理解力强,尤其是对对子,对得又快又工整。课余喜欢绘画,常用心临摩《芥子园画谱》,后得师从长兴金石书画家王砚农先生,揣摩古今名画及有关著作。

  青少年时期,朱景庐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兴趣十分广泛。在湖州三中求学时,深得国文教师章雨田、张柳如的好评。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北平警官高等学校建筑科。警校里,景庐所习虽异,但课余仍作诗不倦,佳作迭出,受到当时警校教师李升培的称誉:“朱生景庐,幼敂于学,下笔为文,斐然成章。洎长,负笈北平,余忝参讲席……藏修之余,他无所好,恒藉吟咏以自遣……长歌短咏,悉协声律,不懈而及于古,是非平日寝馈于篇什者,未易臻此……至其能绘画,工山水,雅有师承。”(《〈景庐诗草〉序》,民国十九年一月吴兴李升培题序)

  警校毕业后,朱景庐曾一度赋闲在家。约在1927年,经朋友介绍到浙江省民政厅任科员。在杭期间,景庐加入西泠书画社,结识不少诗人画友,时常与这些朋友小聚,切磋技艺。社长王仁治赠诗称“景庐才绝伦,行吟可倚马……诗画两擅长,性情自陶写。大名满浙西,辚轹白莲社”。1934年,一位警校同窗就任宁波警察局局长,邀请朱景庐前去帮忙,由是景庐携妻儿前往,就任宁波警察局秘书长一职。1935年,妻子王凤清不幸病殁于宁波寓所,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景庐痛不欲生,遂作律诗悼亡。好友叶挺将军也写来挽诗表示哀悼,景庐后将这些挽诗和哀辞,汇编成《愧荀集》一册,付梓后分赠亲友。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庐辗转于天目山区。当时国民党浙西二区专员公署建立昭明馆,征浙西各县耆宿,朱景庐与金子长(金涛)应征而至,出版《昭明馆诗集》。抗战期间,景庐曾一度任国民党长兴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图书馆馆长。当时在泗安集云寺,修建集云阁,设立县图书馆,景庐与王砚农先生合作“五云图”堂幅悬挂其间。

  1946年春,因警校同窗又盛情相邀,再返宁波,出任宁波专员公署主任秘书一职。1947年夏天,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先生的父亲翁勉甫老先生到宁波天童寺度假,特指名要多才多艺的景庐陪伴左右,时间达数月。景庐与翁老先生及寺院的主持僧人一起吟诗、绘画、对弈,相处得十分融洽,故得以观到《天童寺志》数卷,遂撰写《天童山考略》一文。

  新中国成立后,景庐在宁波甬江女子中学任教,1957年加入民革,后进入宁波一中任图画教师。闲暇时他常常提笔,边吟诗边作画,1958年绘画作品还参加了宁波市的画展。因历史原因,上世纪50年代,景庐曾两次失去工作,生活陷入绝境。在最艰苦的岁月中,景庐以卖豆浆和粽子为生,并自号卖浆翁。但出于对绘画的热爱,也出于为子女生活来源的考虑,拖着年老体衰之躯,景庐以顽强的毅力将自己一生对中国画的探求进行总结,撰写了10万余字的《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1957年投寄上海大众群乐出版社,结果石沉大海,音讯杳无。生活的困顿和精神的折磨,使景庐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用红色墨水笔给四女洁仪写信嘱咐说:若书稿不能出版,一定要索回书稿。他将《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的底稿交给了七子正气,《夗沽梦忆》手稿交给了六子正色。1961年农历正月初二,朱景庐溘然长逝。消息传出,出于对景庐诗画才能的钦佩,一些人向景庐的遗孀索讨书画遗物留作纪念,家人慷慨让他们自行挑选,结果画作全被人索走,甚至最终20几枚印章,连盒子一起也被取走。七子朱正气将《中国山水画传统源流初探》一书的底稿,放在一个瓦罐里收藏,很不幸瓦罐在下乡的数次搬迁中遗失了。

  朱景庐生前曾自评:“生平致力:诗第一,文次之,画第三,书法第四,末为弈”。其一生写下大量诗文,著有《愧荀集》、《景庐四十告成诗草》、《景庐诗草》四卷,《景庐题画诗》二卷,《花魂石魄楼文胜》、《长潮岕随笔残稿》、《夗沽梦忆》等。其中《愧荀集》、《景庐四十告成诗草》于抗战前付梓,分赠亲友。

  朱景庐擅画山水,山水苍秀;亦擅花卉,设色丰润,鲜艳有致。每画必题诗,或行或草,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美术报 鉴藏 00012 “浙西三名士”之艺文人生(一) 2015-10-03 美术报2015-10-0300009;美术报2015-10-0300010;4029132 2 2015年10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