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版画的意义
文/张敏杰(杭州)
如今中西方传统版画制作样式已被渐渐淡化:作为版画技术和审美特征上的原始性也已被模糊,而这种淡化与模糊被取而代之的是版画家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似乎是情感倾述与艺术的自由表达。因此使得一直以来版画家肩负的艺术家与技工的双重身份,在今天不可替代。大背景下,是青春的,寂寞的,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介复数的茫然。可慰的是“风起云涌”的版画运动早已将此现象掩盖。
凹、凸、平、孔四大版种在继承传统制版印刷画的同时又融入了大量的新技术,促使版画在语言、形式上面貌都为之崭新。版画用于艺术创作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85年历程,人们在实践中更多地是从“平”、“凹”、“凸”、“漏”的版画原理上来认识问题,而忽略了版画真正的意义。
版画之重要特征是其制作过程中的“间接性”,媒材等间接因素的参与下,材料更替、程序倒置、施印方式、新科技因素的介入等等。影响版画在制作方式上打破了传统制版程式。“平”“凹”“凸”“漏”的并置使用,减弱了版种固有概念,从技术实现上看更强调技术应用的“有效”。然而材料、工具、程序本身并不具备生命力的,使一件艺术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在于“恰到好处”地依赖阅历、文化身份和画家的创作格调和审美取向。超越其对材料技术应用的冷漠、迟钝的附属体。这种既定的程式打破后版画家最终形成了创作方式的“个性化”。在施展自己的“绝活”后,可能进入一种国际语境中,并非还在表面上的“自恋”。
我们要问,国际上重要的艺术双年展,中国选送的众多作品为何无缘进入对“语言”、“语义”及“语义转换”的探索,这会促使当今中国版画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质的变化。精神指向、哲学意味、情感表达,在版画创作中与材料技术的情绪改变中,视觉效果同时地变更“语义”。形成对“语言”的追求导致的“语义转换”,也将促使其寻找新的创作“语义”而进入另一状态,我对中国当代版画“大繁荣”充满期待。因为,一部分创作者面带微笑地,“痛苦”地与国际艺术语言对接,因为“艺”与“术”前者更重要。而版画历经的七个时期的背后之魂,在进化的意义上而非单一结构,在人类生态学,社会学的并有建构中,前者与后者各自承担着其历史使命,都存在着不同的意义。“新兴版画运动期”的魂是“革命”,一种富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革命版画;“民族救亡版画创作期”的魂是“救国”,其中的技术革命是“欧洲版画”被“中国版画”所替代;“新中国建立期”的版画之魂是“歌颂”;“文革运动期”则为“批判”;“地域群体创作期”则开始凸显自我实力“发展”;“学院版画繁荣期”之魂则为“突破”陈旧的藩篱。“版画运动”在版画界大潮涌动可谓自以为是地进入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这就需要看清核心地带的真正涵义,是继续对公式化、教条化艺术表达反抗,在文化和观念的深度体验和理解中破解“轰轰烈烈现象下的空壳呢?还是在其现象背后挖掘版画的真正意义?”
(张敏杰,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