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笔墨在当代图式里的可能
即是中国画在当代的意义

  笔墨在当代图式里的可能

  即是中国画在当代的意义

  文/吴林田(上海)

  “五四”前的画论,都是围绕“笔墨”两字展开的,“笔墨”是中国画不可动摇的基础。“五四”后的中国艺术,你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也可以说是乱七八糟。一个个离开土壤离开树干的枝杈招摇过市必然沦为枯枝败叶。中国的绘画如果丢弃笔墨,无论披着多么华丽的外衣,打着多么威风的旗号,其本质是虚无的、无知的,当然也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最理想的至多是审美多元的补充,必然无法成为民族文化的主流。任何一场文化革新如果脱离民族文化精神基础,终归不过是一场笑话,一片烟云。只要是在宣纸上创作,便无法脱离笔墨的基本要求,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丢弃笔墨,必将无所依托,其他可以变,笔墨不可变,它从未过时过,笔墨是中国画之所以是中国画的定力。笔墨在当代图式里的可能性即是中国画在当代的意义。

  现在有关中国画的研讨会包括理论文章,不谈笔墨请问还能谈些什么?中国画创作丢掉毛笔的水平最高的也就是林风眠、吴冠中,需知,林、吴这样的水平同宋元明清的画相比,无论是形式美还是内蕴美,真是天上人间天壤之别。笔墨这个系统已经千余年了,我们的美术史就是笔墨史。中国人丢掉笔墨去画画,犹如丢掉筷子用刀叉去吃炒菜,究竟是不那么潇洒自如的。移民欧美的华人就是吃几十年西餐也是达不到欧美人用刀叉的熟稔度的。中国最优秀油画家在状态最好时候的作品大抵是欧美三流画家水准,一般不到60岁便状态下滑,再也画不出有说服力的作品,而国画家60岁之前还在做功课,还算年轻,六七十变法还不算迟。陈丹青、魏景山、夏葆元原先比较出色的油画家们美国海归后画出好作品了吗?我看没有,他们现在有的靠嘴皮子有的靠老资格在吃饭,艺术却已经结束了。前些年,上海几位60岁左右的油画家不约而同画起了国画、练起了书法,身体和气色果然比以前好多了。

  “五四”之后,革命革新之风甚行,但中国画大家依然层出不穷,信口可以报出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名字。有所建树的国画家不下百人。成功的往往倒是那些推崇笔墨精神、积累笔墨修养的继承者。如黄宾虹、陆俨少、潘天寿等都在前人笔墨经验中寻找到了自我个性的表达形式。所谓西中结合的则少有成功者,以古开今的倒不乏大家。八五思潮后,“现代水墨”、“观念水墨”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现代水墨”们的初衷是和本土传统说再见,意图以反传统的形式使“水墨”成为一种国际化的绘画语言。一厢情愿的“现代水墨”们已经历经了30年,其最大的“成果”是出现了一批缺乏精神高度的发明家,喷涂描绘、撕扯粘贴,技术上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批画家以拒绝笔墨为荣,或者说他们在笔墨的基础常识上少得可怜。“解构”、“重组”、“融合”等不知所云的名词掩盖不了浅薄的本质。读“现代水墨”艺术家一百张巨制还不如黄宾虹、陆俨少的一张册页。“现代水墨”们依然在玩着欺人骗己的游戏,“新水墨”、“水墨重生”、“纸墨”、“重新洗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搞乱了年轻艺术人的思维,也洗乱了自己的牌。

  反之,另一种“回归传统”的念头也终将无济于事,传统是属于历史的,历史是漫长的历程,你能回到哪一段、哪一点?“回归论”与“进化论”皆会使艺术发展滑入不可解救的误区。任何以“革命”获取乐趣的行为只有暂时的新鲜,有三五年辉煌已经不错了,即使放了再多防腐剂也无济于事。而中国画假若每幅都有创造,真是妙不可言的艺术。30年庸俗化的国画汗牛充栋、蔚为壮观,以致被时髦的空洞的当代艺术所挤兑。近十年,传统得到重新客观理性的审视,但需要警惕的是,不能打着弘扬传统的旗帜搞抄袭,抄袭师傅,抄袭古人。

  中国画需要建立属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能在各种浪潮中迷失甚而越走越远。对于中国的画家来说,不同的资讯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破坏”也许能获取一时的快感,却无法提供“建构”的永恒。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自己的传统,吸收不同的养分,才有可能发展壮实自己的文化系统。中国画还是要画下去,笔墨还是要研究下去,这里有许多事情要做。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笔墨在当代图式里的可能即是中国画在当代的意义。

  (吴林田,画家,艺术评论人)


美术报 评论 00016 笔墨在当代图式里的可能
即是中国画在当代的意义
2015-11-28 美术报2015-11-2800020;4081599 2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