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谈批评时谈的到底是什么

文/陈晓峰(上海)

  批评本来是一个需要仰望星空,严肃的、独立的承担,现在变成欲望生成器,于是变成赤裸裸利益交换的工具。老气横秋的批评以及老大作风的批评都是中国艺术领域的特色。众所周知,艺术市场的勃发,已经让成功的艺术家和运作机构可以很廉价地买通批评家这个快捷的通道,于是这个领域失去了批评的能力与底线。而取代他们的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草根言论,那些跟帖、评论和民间意见领袖都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真实批评声音。

  我一直不认为市场行情导致艺术品不好买的说辞,我宁愿换一种说法,没有可信赖,能够挖掘艺术领域能见度的批评才导致这个领域的参与者变得稀薄。大家在谈艺术的时候,不知道谈艺术的背景是什么。中国艺术批评之所以出现问题,一是意识形态,造成了批评风气的单一化,很容易出现断层,最重要的蜕变是生存在体制内的中国艺术批评家,又和这10多年的艺术市场行为迅速地连接在一起,最后面目全非。

  批评家独大以及圈子化的模式早应该被抛弃。应该回到微时代个体批评之声的真实需求里,因为每个再小的个体都能够拥有真实批评的能力,更应该成为批评的一部分。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批评,我想可能这是最后一块可以共存批评真实价值之地。

  选自2015年11月4日《东方早报》


美术报 评论 00016 谈批评时谈的到底是什么 2015-11-28 4081641 2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