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西湖是浙江的一颗明珠,从古至今,闪烁着空濛俊逸的艺术之光,浙江中国画也在这温润光芒的滋养之中,积淀了悠长的历史与厚重的传统。一个个镌刻在画史上的浙江籍或者曾旅居浙江创作的画家串联起一条浙江中国画的命脉,被一代代致力于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完整地继承下来,从未间断。
然而一百多年前,浙江中国画的命脉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变得飘摇动荡,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浙江中国画本来熠熠生辉的传统被战火裹挟着蒙上了灰尘,被人遗忘在了角落。正在此时,西湖千百年来的艺术特质和文化气候吸引了蔡元培等人的目光,他们带着西方学院制的教育体制,将“美育”的理想安放在西子湖畔,于是有了192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蔡元培希冀学院能够实现“以艺术代宗教”,将人们迷信的心移为爱美的心。他的艺术教育观念为浙江中国画拂去了灰尘,为国美的中国画教学走向现代教育体系照进了一丝光亮。
循着这一缕光明,国美的先辈们一直在尝试着不同的中国画教学改革道路。建院伊始,林风眠提倡以“中西调和”为主要手段对中国画进行改造,为国美的中国画教学开创了自由开放的风气。之后,潘天寿成为中国画教学的核心人物,他表明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一思想观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决定了国美的中国画教学要延续传统,要走“传统出新”的路子。沿着这条路线的方向,历经国美几代人的努力,将中国画传统、西方学院制体制和时代潮流完美地嫁接在一起,探索出了独一无二的国美中国画之路。国美中国画教学也随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中青年画家。
国美的中国画教学取得的骄人成绩乃是先辈们的血汗铸成的。在一次次翻阅珍贵的历史材料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国美人不辞劳苦、意气风发的身影,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大师深沉而又和善的教诲。在发黄的纸张和照片中流淌的是他们对学校、对学生、对中国画沉甸甸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浇筑了国美中国画独特的学院气质。
正如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美的中国画教学承载的大师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在众多大师语录之中,潘天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给学生的一句话令我们颇为感动:“治学,一勤勉,二终身不辍,三志趣高远,四着眼须空阔,五虚心以求多见多闻,六有独立精神而不依赖,七做人态度要乐观向前。”我们感动于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中国画教师们的治学态度之严谨,感动于他们追求艺术真谛之执着,感动于他们人品艺品之高尚,感动于他们勇于直面苦难之决心,更感动于他们那一颗为中国画教学倾注毕生精力的赤子之心。
让我们铭记这份感动,带着大师们的殷切希望,向着中国画的未来不断前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