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美育

美术优质课评比:让人欢喜让人忧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教研室 金伟民

  前段时间,三年一届的浙江省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在金华市举行。此次活动主要以探究与解答“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疑难问题为主要目的。作为省级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比的最高舞台,各地市精心选送了12节参评课,基本呈现这一学科教学在当前的整体状况。在欣喜地观摩之余,我更深感其中问题的严重性,为此,罗列以下几个重要议题供同行参考。

  质疑课例编写: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吗

  此次教学评比挑选了浙江省出版的小学美术五、六年级教科书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传世名作》及《外国传世名作》4个课例,作为上课教师的选择范畴。12位参赛选手中,结果6位选择了第一个课例,4位选择第二个课例,2位选择第三个课例,《外国传世名作》落选。

  审视前两个课例,尽管课例编写者将它们归纳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其属性就会产生疑问,有关美术与遗产方面的知识真的属于此领域吗?其实,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放在美术课中,它们必须依据美术与文化及遗产之间的关联性来编写课例,且不说这两个课例在选题方面可能存在的重叠性等问题。此外,文化与遗产则需要人们更多地涉及民俗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统整式解读。也就是说,让学生习得并理解美术与文化及遗产之间相关联的知识必定是跨学科的,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课例与教学中这些特定的知识。

  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四大学习领域重要构成的“欣赏·评述”,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针对美术作品,主要从美术史与美术评论的角度,学习学术界公认的、美国学者费德曼(Feldman)提出的“描述、分析、阐释与判断”这四大步骤,并能初步应用。

  为此,前两个课例应该属于美术综合课程之列,也就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而不应被归类于“欣赏·评述”。同时,只有最后两个课例是直接针对美术作品的,并符合本次学习领域的上述要求。

  可见,由于课例的归类不清,直接导致了参赛教师们在前两个课例的教学中根本没有出现费德曼理论的影子,更不用说应用了。从而,他们的教学丧失了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疑难问题的研讨目标与意义。其中的6位教师更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地异化成“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让学生学习诸如元书纸、瓷器、木雕、造桥等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这些教师实质上是把美术地方课程拿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例来进行教学,并最终越走越远而难以自拔。更为遗憾的是,5节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中,居然有4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反思教学理念:

  “为了美术知识而教”还是“为了理解美术而教”

  综观此次教学全景,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担忧。事隔三年,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殷切期盼在这次比赛中能呈现新的理念,来引领全省未来的革新之路。

  例如,在本次教学评比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教师是在为了美术知识而教。他们努力地在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美术知识,并且积极采用知识拓宽环节来达到此目的。例如,有一参赛教师讲授《中国传世名作》,在下课铃声响起后还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一步展示动态的名作效果。又如,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教师们则是展示工艺制作过程中的大量细节性知识,以期让学生能“体验”与“浸润”其中。实际上,这最多只能达到学生肤浅了解的层次,而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

  另一方面,当前我们小学美术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为了美术知识而教”的观念与现状,正是美国人十余年前所深刻反思过的,“在知识面上一英里宽,在深度理解上一英寸深”的真实写照。但问题是我们目前许多教师还不知道别国的有益反思,更不了解如何解答这一困境。反观美国,其最新的视觉艺术课程标准正在追求“为了理解美术而教”这一新理念:精选美术核心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该学科中的一些大概念,以达到应用与创新的目标,并最终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且受用终身。

  遗憾的是,相对于美术学科教育理念而言,同行们对参赛教师的评价似乎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教学技能是否成熟,课堂驾驭能力是否老练等等基本功方面的维度。其实,一个美术教师的教学技能通常能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趋向成熟,然而缺乏理论引领与终身学习的话,他们是难以获取更新的、更为宽广的学科教学视野与思维,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发展。

  追问比赛目的:

  比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还是团队的合作水平

  当前国内各级美术优质课评比中所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参赛教师的低龄化。许多参加工作不久,30岁不到的年轻教师成为参赛的主力。事实上,部分教师一旦获得省级一等奖或是全国一等奖的话,那么他们往往会被如此成就所“迷惑与迷茫”。迷惑的是认为自己课堂教学水平很高,而难以深刻认识到那是帮助其成功的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所得,而实际上这些青年美术教师很少能深刻理解美术教学论的要旨;迷茫的是面对所取得的成果也往往让他们不知接下来更高的目标在哪里。我们应该承认,许多没有理论训练背景的年轻参赛者,是不太可能在这样的课堂评比中呈现出最新的学科教学思潮的。

  这一现象已经不是个案,而似乎已成为我们当前较为普遍的问题。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设计教学评比活动的目标时就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偏差。优质课评比,到底是比团队的集体智慧还是比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拔的是教师个人的整体教学素养,而不应该为了“省级美术优质课的高水平呈现与所谓的好看”,而事先让区域性的团队来帮助该年青教师进行整体打造。

  如果我们的省级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能设计成只允许参赛教师一个人来完成整个过程的备课、上课的话,那么就能充分实现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对一节好课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那就是“真实”。“真实”不仅体现在美术教师备课环节的真实、教学实施过程的真实,更主要的是倡导一种真实的比赛价值观,而不是用团队的力量来包装个体教师,获得假象。为此,我们更期待真实无华的比赛。此外,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省级评比的“求真”规则与具体策划,则应该成为我们下一届评比的改革切入点。

  新的期待

  在此次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令人欣慰。例如,她们都应用ipad中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教学,如进行虚拟制陶教学演示、应用录屏技术将APP中的游戏画面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等,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关注新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无疑是今后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在下一届能涌现出更多新的教学手段,来推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


美术报 美育 00011 美术优质课评比:让人欢喜让人忧 2015-12-19 4103695 2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