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时评

陈履生微言

  远古文化作为一种资源

  远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始初。岩画、彩陶作为人类记事和审美的一种方式,凝聚了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人物、动物、植物;劳作、舞蹈、生活;记事、图画、文字,从没有规则到有规则,从随意的刻画到自觉的表现,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艺术亦由此而向前延伸发展的轨迹。它对于当下的意义在哪里?

  远古的美学趣味

  当文字成形,并能在传播领域内得到共识,从而在书写上有着审美的批评;当绘画独立,并在面对现实的考量中建立起“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又在形与神的关系中确立美学的标准,中国的艺术发展脱离了原始的制作,走向了精致化发展的道路。那么,远古文明中的稚朴、纯正的原始天性能否为今天的艺术输送美学的趣味。

  返璞归真的意蕴

  远古文化的审美趣味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因此,从印象派到现代派的艺术发展是在返璞的道路上回归艺术的本真,而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态度,经历了商周的盛世,战国时就有“归真返璞”之论,《道德经》也有“见素抱朴”的主张。这种理论上的态度为何没有在今天的艺术中得到弘扬,以致丧失了“写”的意蕴。

  资源利用也可显现创造性

  中国艺术的发展在精致化发展的道路上前行,使绘画出现了分科,画法也有工、写之别,直至出现院画、宫廷画、文人画,以及乾隆的审美趣味,中国人在审美上出现了认识和实践上的矛盾,或者说残存于文人心中“返璞归真”的理念,已经很难在艺术实践中落实。艺术远离本真而走向现实的观照,实际上是失去了艺术的创造性。

  资源利用是一种态度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脉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远古文化的历史久远,记忆模糊,认识空缺,存在着资源利用上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认识并影响取舍的问题。面对“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以及对应的数码文化,应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尤其是仍然是在手工技术层面上的艺术创作,应该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韩美林的经验

  在多元化的现实社会中,艺术的发展也可能在“返璞归真”的导向下重新焕发中国艺术的精神,因此,远古文化中的那种质朴与本真的状态,以及遗存中的图像都有可能启发当代艺术的发展。当然,艺术家的借鉴,从本源上获取艺术的灵感,甚至得到形式上的启发,都有可能在文化关系中获得社会的认同。韩美林的经验值得研究。

  以借鉴而推陈出新

  韩美林在艺术上与贺兰山岩画的连接,在古与今的对话中唤醒远古的记忆,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发掘远古文化中的形象、符号以及形式语言等,从而在人们熟悉而陌生的感觉中,以一种突破时空的艺术在数码时代闪现耀眼的光芒。这一在资源利用上的个案,启发人们关注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而借鉴中的推陈出新也表现出特别的意义。


美术报 时评 00003 陈履生微言 2015-12-26 4113102 2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