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

热词说热事 互联网+美术圈

盘点2015中国美术大事件

  获得感

  纪念习总书记

  文艺工作座谈会

  讲话一周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全国美术界掀起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践行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热潮。中国美协通过特邀美术家创作主旋律作品、组织专家指导、举办创作培训班、带领美术家下基层写生、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开展美术支教和志愿服务等百余项专题性活动,积极引导全国美术家主动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一年来,全国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手中的画笔展现农村发展新风貌,为基层人民带去欢乐,传播正能量。基层采风已经成为全国美术家心目中的一项常态化活动,现如今,许多美术家的微信中都有自己的基层采风微信群,大家在群里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创作成果。艺术当随时代,要反映进步的时代精神,鲜活的社会生活,要在表现题材、表现手法等多方面丰富发展。我们期待全国美术家们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努力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做到既有“高原”又有“高峰”,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文艺工作进入生活方方面面的“获得感”。

  正能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社会各界在各地举行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在美术界,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化主管部门到各民主党派,纷纷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展”,通过一次次活动、一场场展览、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再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展出的作品内容丰富,艺术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艺术的语言、生动的色彩,着力表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和建立的卓越功勋,呈现抗战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和英雄人物。通过美术作品独特的视觉语言、直观表现和渲染力,反映伟大的抗战精神,让观展者深受感染。

  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汇聚了全国相关的优秀美术创作以及美术馆经典藏品,形成一部关于抗战的视觉史诗。山东、湖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多家省级美术馆,也都结合各地的抗战历史,推出了规模宏大的美术作品展。在各县市区,广大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也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及笔会纪念活动,对广大民众产生了极大影响。当人们在欣赏这些抗战题材的美术作品时,其蕴藏的抗战精神被唤醒,这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我带着你,

  你带着钱

  中国书画重回“亿元时代”

  “我带着你,你带着钱”,2015年内地拍卖市场中出现了“剁手买买买”的景象,总共出现6件过亿拍品。潘天寿《鹰石山花图》2.79亿元,李可染的《井冈山》1.265亿元,成为2件春拍过亿拍品。而后秋拍,李可染《万山红遍》以1.84亿元成交;齐白石“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十四世纪释迦牟尼像先后以1.15亿元、1.035亿元成交。12月13日,潘天寿《鹰石图》以1.15亿元成为上海拍卖第一件破亿作品。中国书画重回“亿元时代”,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等大家的作品纷纷现身,再次证明了“主流”在藏家心中的地位。然而,纵观全年市场,从拍卖成交额、成交率等指标看,持续数年调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依旧不乐观。从今年拍卖数据来看,2015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拍卖成交总额为2658.4亿元。回顾2010年,全年拍卖成交额为6648.2亿元,2011年为6265.38亿元,2013年的7001.2亿元到达顶峰,此后便开始下滑。从几年前的疯狂,到如今的归于理性,艺术市场的主题依旧是调整。

  接地气

  后印刷时代的版画突围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数字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本以及图像的传播渐渐摆脱了对于传统印刷方式的依赖,开始更多地应用电子媒介或者多媒体的手段,以一种“实时的”、“显示的”、“虚拟的”以及“可编辑的”方式加以流传。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在文本以及图像的传播方式上所发生的改变。但在本质上,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本写作和图像创造的传统模式,也改变了广义上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至社会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塑造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改变着人和世界的种种关系。版画艺术,源自于千百年来人们对印刷品的依赖,而互联网数字时代,正逐渐消解这种依赖。在今天这个“后印刷”的时代,曾经实在的自然世界被越来越多的由数字技术创建的“虚拟世界”所占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许多本质性变化,在此种背景之下,版画何为?

  2015年的中国版画界,用“接地气”的行动寻找突围之路。

  9月22日,“第9届IMPACT国际版画会议”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召开。这是IMPACT国际版画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而本次会议的主题也正是围绕“‘后印刷时代’的版画——当代社会与艺术环境下的版画问题与方法”展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艺术家、学者和艺术机构向大会递交了提案。此次大型系列版画活动,从版画发生的本源之处出发,对当代环境下的版画创作所存在的危机及其潜在的诸多可能性,提出全方位的思考。

  11月13日,“第21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举行。全国版画作品展起始于1954年,至今已整整走过了61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创立最早、举办届数最多的全国性的版画艺术展览。版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发展脉络,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艺术表现形式。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5年,在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所有版画人的共同努力,版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全国版画展也通过改良策展方式,调整展览结构,更加全面地呈现近年来中国版画创作的整体面貌。

  纵观2015年的多场大型版画展览,都配合了相应的学术研讨会或深刻的学术主题,不仅接了“本地气”,也接了“国际气”;不仅重于创作实践,也关照到学术理论。面对全球化的数字变革,版画的发展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很有必要,也是卓有成效的。“后印刷”时代语境下的版画虽然仍在突围,但成果已有目共睹。

  我们

  被时光带走的老人

  时间总会带走我们所珍视的人与事。2015年,美术界又失去了多位才华横溢的艺术人物,星光熄灭,留下无限怀念与哀思。他们的人生轨迹或优雅或仓促,但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他们前行,我们跟随;他们来过,我们记得。

  1月24日,中国工艺美术史家田自秉先生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1岁。田自秉,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校任教,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史论的教学工作,生前的出版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工艺美术史,在20年中再版10余次,影响深远。

  3月25日凌晨5时,著名画家柳村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6岁。柳村,师承吴茀之,并受潘天寿教益,先生躬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画理,所作国画笔力雄健,墨色浑厚,内涵丰富,生机郁勃。柳村不仅在创作上精益求精,对于公益事业也尽心尽责。

  4月6日,中国著名动画电影人马克宣因病在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455医院逝世,享年76岁。马克宣是中国动画辉煌年代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他担任过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的动画制作,还担任过动画片《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的首席动画设计。

  4月15日,美术教育家寿崇德因病在杭州省立同德医院逝世,享年89岁。寿崇德的一生堪称传奇,精于山水画、水彩画、画史、美术鉴赏等,是全国第一个特级美术教师。寿崇德为吕风子、潘天寿大师高足,并问学于黄宾虹、傅抱石。

  5月4日晚,著名雕塑家、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作为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背后的女人,邹佩珠为李可染的艺术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邹佩珠早年就读于国立艺专雕塑系,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是1949年后第一代女雕塑家们的老师,参与创建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20世纪50年代早期,她曾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草创者之一。

  6月16日晚7点03分,廖静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她的生活处处都烙上了徐悲鸿的印迹,但是并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小爱”之中。她把“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的大爱”。廖老生前曾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等职。

  美国东部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在美国纽黑文去世,享年102岁。作为民国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她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美国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10月5日凌晨4时56分,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孔仲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浙江医院逝世,享年82岁。孔仲起先生是一位活跃在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山水画大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美术教育家和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在从教的数十年间,他不但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山水画教学付出了大半生艰辛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而且以宽厚的为人,放拓的学风,为广大师生所仰重。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世界名家作品展集体来华

  2015年,占据西方艺术史重要地位的艺术大师纷纷来华“办展”,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杜索,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三大画家之一丁托莱托,再到17世纪的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法国风景画宗师洛兰,至19世纪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库尔贝,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印象主义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后印象主义梵高、高更,立体主义毕加索,超现实主义达利,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列宾,再至“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当代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尔茨,哥伦比亚艺术家博特罗,当代抽象艺术大师肖恩·斯库利等。从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馆到各大艺术机构,纷纷发力,将世界名家作品“请进”国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展事,为艺术爱好者们献上一道道丰盛的世界级艺术盛宴,得以近距离通过看实作串联起教科书上所见的美术史。

  都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互联网的时代互联互通,如今我们站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那么大的世界,世界艺术“走进来”,中国艺术更要“走出去”,如何在“国际化”的语境中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的艺术家们还需要依靠艺术自身的力量,艺术舞台还需要用艺术作品说话。

  DUANG!

  全国美术馆、博物馆馆藏精品纷纷亮相

  DUANG!DUANG!DUANG!一大波美术馆、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在2015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大放光彩。“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共吸引了全国19个省区市和中央直属的65家美术馆申报,最终有27个项目纳入《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从入选项目来看,各个美术馆继续立足自身藏品,结合各自定位,加强学术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此外,展出季活动今年首次将民营美术馆纳入进来,针对往年展出季活动项目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美术馆之间交流展较少的状况,文化部今年继续鼓励美术馆藏品资源共享,鼓励美术馆之间的藏品交流展览。总体来说,2015年展出季活动,无论是从展览质量、辐射区域还是公共教育活动等方面均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对藏品的梳理研究和公共服务推广等内容的追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美术馆的共识,展出季活动的惠民特色也日益明显。

  今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石渠宝笈特展”、“清代万寿盛典展”、“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一系列重量级活动,掀起了“故宫效应”。下半年,苏州博物馆举办“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的最后一站“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上海博物馆举办年末大展“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都引领了一系列中国文博领域书画展的热潮。

  全国美术馆、博物馆的各项活动成功举办让广大群众分享到了文博事业发展的成果,发挥了美术经典作品的社会价值,也带动了美术馆、博物馆对藏品的收藏、梳理、研究和保护修复,促进了文博单位的专业建设。

  惠及“宝宝”

  美术教育工作

  继续优化、深化

  上半年,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对全国普通高校的新增本科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者修业年限的专业以及撤销专业进行了公布。其中,有100多所高校新增了艺术类相关专业。这其中,有30余所高校均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此外,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西片)现场推进交流会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举行。今年下半年新学年伊始,和往年稍有不同,今年全国1.5亿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迎来了一门崭新的课程——书法。据悉,教育部从全国81家出版社送审的义务教育书法教材中审定通过11套书法教材,于今秋投入使用。这是书法第一次以正式学科身份现身中小学校园。11月15—18日,2015年第5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大会是“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首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会”正式接轨,标志着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发展的新起点。

  全国各级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投注了更多的关注度,美术教育工作继续优化、深化,为广大大、中、小各年龄段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以及更加宽广的美术教育平台。“美术教育从娃娃抓起”,用上一个当红热词,希望更多的“宝宝们”能被美术教育惠及。

  不仅

  “看气质”

  书法传统正在回归

  ■特约撰稿 杨勇

  今年8月,烈烈炎日中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与入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岁末寒冬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在北京举行。各地区、各机构举办了丰富多样的书法活动,大小展览,下基层、进万家,精彩纷呈。

  又到年底盘点时,论考核,讲效益,谁谁谁的作品又拍了多少万。资本正以其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我们这个时代,有着庞大群众基础的书法亦不能幸免。书法在资本的催化下转变成一种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对新奇效果的猎取,这是资本对书法最大的危害,而这正在成为我们的现实。尽管如此,我们对书法的未来仍寄予了一种伟大的构想。这种构想,不是要求全民都成为书法家,而是希望大家能把字写好。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以生命意识和诗情画意去观照自然,体悟人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景致和审美情趣。

  在讲究速成、注重投入产出比的当下,读书写字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不要说静夜远钟、青灯古卷,就连凭栏听雨、神游书卷也仿佛成了很遥远的事。中华美学精神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如何从中华美学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创作出更多凝聚中华美学精髓的书法作品,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11月初,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行,80多位艺术家、学者坐而论道的情形令人印象深刻。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20多层的中国书法大厦1个多月前已在合肥举行了封顶仪式,相对于它所具有的支持书法创作、教育、研究、展览、交流的功能,其设定的公益化的服务理念,则更加令人憧憬。物质层面的书法大厦已拔地而起,精神层面的“书法大厦”的构建仍需要我们所有书法人添砖加瓦。书法艺术不能仅“看气质”,更要“看内涵”。


美术报 聚焦 00004 热词说热事 互联网+美术圈 2015-12-26 美术报2015-12-2600027;美术报2015-12-2600030;美术报2015-12-2600028;美术报2015-12-2600029;美术报2015-12-2600032;美术报2015-12-2600031;美术报2015-12-2600035;4114272;美术报2015-12-2600020;美术报2015-12-2600016;美术报2015-12-2600026;美术报2015-12-2600017;美术报2015-12-2600024;美术报2015-12-2600018;美术报2015-12-2600023;美术报2015-12-2600025;美术报2015-12-2600019;美术报2015-12-2600022 2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