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砚边

走走停停

崂山记游

  崂山是海上第一名山,有东海仙山之誉。

  最初对崂山的印象源于儿时的一部电影《崂山道士》。在音像资料稀缺的年代,十几部片子便足以构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崂山的名头不如泰山响亮,但不少画友评价早于泰山。其实古人也有如是评价,有诗为证:“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鳌山是崂山古时的别称。

  崂山是仙佛之山,佛缘道缘极其深厚。崂山的道教活动始于西汉。北宋道士刘若拙被宋太祖敕封为“华盖其人”。元时这里出了大名鼎鼎的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崂山道教一时大兴。崂山的佛教徒在魏晋时开始弘法。高僧法显曾居于此。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在崂山建海印寺,信众云集,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期。顺治九年崂山建华严寺,后入藏雍正时刊刻《大藏经》,香火一度兴旺。

  崂山那罗延窟为佛教圣地。华严经云:“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集处。”即是此地。那罗延为梵语,乃金刚牢固之意。憨山大师曾在此清修两年。带着对达那罗岩窟的种种想象,五月的一个午后,在耀眼的阳光下和友人一起到了华严寺,沿山涧的石阶西上数里,便是佛教第二大名窟达那罗岩窟。洞窟比较隐蔽,入口处需要沿山体攀爬数米。此洞为花岗岩洞,四壁如削。洞顶有一圆口,天光由此透入,果然是清修福地。清人黄玉湖有诗赞曰:“荒山留佛骨,卓锡何年至。那罗延窟存,东来识大意。”坐于洞中,天风拂过,望风怀想高僧逸致,不禁神往。

  崂山的道教遗迹主要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等处。太清宫面临大海,内有上千年的汉柏,古意盎然。数百年的白茶花正在怒放,生机无限。惜太清宫主题建筑已是近时重建,令人观之兴味索然。太清宫有夜景曰“太清水月”,引人遐想。

  巨峰顶是崂山主峰,其山石为裸露的花岗岩,山势连绵,气象宏阔。有“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之感,自巨峰望仰口,山势趋于平缓,途中有丘陵,中植茶树,颇有装饰感。青山多有渔村,红色的房顶在山腰之间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北九水是崂山风景之精华所在。自山门入,只见数珠白杨树高耸入云,在蓝天的映衬之下煞是夺目。沿途多见巨石赤松,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树叶和草混合的香气。时有游人四五,或在石上聊天,或于水边嬉戏。一水至九水俱是石潭溪涧,有“俱化潭”、“未始潭”等等,俱是用道家语命名。溪流潺潺、泉石清冽,令人身心俱畅,有出尘之想。山行数里有潮音瀑,从岩间泻出,其音若潮。峭壁森森,苍莽浑厚。山顶有蔚竹庵,翠竹掩映,松涛阵阵;坐卧其间,烦暑顿消。

  次日,友人安排出海。汽船所过之处,白浪滔滔。自海上观崂山又是另一番景象,海天一色,寥廓浑茫。

  此次崂山写生,我欲以金石笔法入画,然下笔有所未逮。崂山雄奇幽邃,我三游之而意犹未尽。来年春暖花开之时,约三五好友重游崂山,不亦快哉!


美术报 砚边 00018 崂山记游 2016-01-23 6137154 2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