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微言
“万卷河山”之卷
中国美术馆在丙申年到来之前推出“万卷河山”展是别具深意的。它像一年一度的新年让人们回想过往一样,最重要的是连接着传统的意味,让人们更加感觉到历史的不同凡响。展出的5件长卷是新中国上世纪5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它们在现代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篇章,而长卷的形式以及在表现上的魅力更让人们感叹。
长卷的时代悲哀
长卷这一形式在历史的积淀中曾经产生了从《女史箴图》到《清明上河图》等各时代都有的重要作品,不管是记功,还是记事,都表现出了在功用和审美上的特别的意义。显然,只有中国的艺术家在绘画上将它运用到了极致,而且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可是,今天它却在全国美展中不能立足,更让人感到悲哀。
主流的矛盾
全国美展代表主流,而主流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来这应该是一脉相承而没有矛盾,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中国的立轴和手卷是中国画最有代表性的形式,而代表主流的全国美展却拒绝中国画的最有代表性的形式参展,这实在是搞不清楚的一个问题。为何主流之间出现了矛盾,而作为专业的全国美展又何以不能容忍优秀传统。
表现重大题材可以有多种形式
上世纪50年代或许有其他作品表现武汉防汛、山村跃进这类题材,也不乏表现首都新气象的其他作品,但都难以和黎雄才、关山月的这些长卷相比。排除技法与表现等其他因素,长卷的形式能够展现阔大的场景,能够容春夏秋冬于一画,它与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合为一体而呈现出中国独特的视觉文化。尤其是在表现重大题材方面。
因名画而传久
现在很少有人能够记住武汉防汛的历史,以及曾经的防汛对于武汉城市的意义。可是,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以其全方面的表现再现了摄影都难以实现的视觉传达,它能够一改以往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与方法,将时代要求的中国画改造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因画而纪事,因名画而传久,这就是艺术特有的、持久的魅力。
创作需要自觉
试想,如果今天组织画家从北京东面的通州画到西边的官厅水库,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状态,又需要多少国家资金来支持。可是,北京画院的几位画家在1958年却创造了媲美古人的奇迹。没有听说国家有什么资金上的投入,也没有见到有什么样的发动和刻意的组织文件。真正是自觉,是发自肺腑。正因为如此才能有自觉。
要传承和借鉴
不管是北京画院的《首都之春》,还是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都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尤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地展现了一个丰富的时代主题,其中的首都风貌与山村风情,诸多细节与深入的刻画,都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个连贯的内容,使得长卷在观赏方面表现了独到的优长。这正是今天反映时代创作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