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知性、理性
■赵畅
收藏,从本质上讲,是一项集“心性、知性、理性”于一体的活动。如果说,成功的收藏是“眼力、实力、魄力”的有机结合的话,那么,这“三力”中就程度不同地包含了“三性”的元素。
心性的收藏
心性的收藏,有别于单纯的物质占有,“它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意趣层面的、灵性层面的满足”,换言之,它是人和藏品之间的一种心灵的感应、心灵的交流。这种感应和交流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藏品本身具有的文化与历史的意味与情趣的触发。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是世界青瓷发源地,我每每去曹娥江沿岸的一些古窑址参观,看那里里外外零星散落着的一些残破的窑具和碎瓷片,觉得那依然晶莹的碎瓷片,恍如古代窑工的眼睛,幽幽地与我对视。于是,我拾掇一爿紧攥手中,久久不肯松开。尽管,手持的只是一爿青瓷碎片,但在我眼里它与青瓷完整器并无二致,因为在历史文化讯息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其实,每一件藏品都有来由,有故事,都在与藏家发生程度不同的心灵交流。正是因为一些藏品其深蕴着的厚重历史文化讯息与我们碰触而感应了我们,给了我们无可替代的感动和启示。于是,爱屋及乌,也就让我们喜欢上了承载这些丰赡历史文化讯息的载体——物质概念的藏品。所以,我们大可以说,收藏源于心性,心性的发酵始有真正的收藏。这也启迪我们,玩收藏须将历史文化的意趣价值放在首位,而别将眼光盯在物质性的价值上。有些藏品或许物质价值并不高,但历史文化价值颇高,对于收藏,眼光当定位在这样的藏品上。事实上,这样的收藏才是有意义的,也才是可持续的。
收藏需要知性
收藏是需要知性的,就像我与青瓷碎片的偶遇,那发生的精神约会、心灵感动的一幕,也缘于知性的作用。假如我不了解青瓷,假若我对上虞青瓷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无所知,那么,面对一个个古窑址,面对一爿爿青瓷碎片,我就不会有那种让我浑身震颤的感觉,更不会有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对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对藏品知识的了解程度,决定着藏家对藏品欣赏及其收藏的程度,毕竟,精到的欣赏与收藏,背后就是你的知识储备。收藏需要知性,还同时告诉我们:收藏也还是一项实践活动。不要以为,具备一点理论知识就可以玩收藏了,那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人见一些收藏书上说,某种藏品具有什么特点,便按图索骥起来。于是,天方夜谭般的“捡漏”故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殊不知,一些假冒伪劣藏品的制售者,就是利用了一些收藏知识尚不完备、鉴赏能力极其低弱的收藏者其好“捡漏”的心态,仿照着书上的图片来个“依样画葫芦”,错误地诱导他们听之任之、信之找之。因为先前未曾见过书籍中类似藏品的实物,也并未搞清书中一些藏品特点的“庐山真面目”,更没有经过真假实物的比对,于是,在真假难分里,这些收藏者屡屡上当,便是那样的无可奈何了。学会知性收藏,就是要求我们在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武装下,强化实战意识,多看多摸实物,多交专家朋友,多参观一些国家博物馆,多参与一些大型拍卖会。唯此,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收藏需保持理性
保持理性,其实是对藏家保持初心的告诫。大凡看电视中的鉴宝节目,总能见到这般尴尬的场景:一些收藏者送上来鉴宝的藏品基本是赝品,有的携带的竟然是“穿越”的假冒品。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个别收藏者三番五次登台鉴宝,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乎,当鉴宝的专家如实告诉他们鉴定的结果时,那种眼眶里泪水打转而强忍着不让它流下来的窘境,不光其家属痛苦流涕,就连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的我们也为之揪心,为之痛惜。
收藏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门槛理当很高,我们千万不要听信一个个因“捡漏”发财的故事而自我降低了玩收藏的门槛。玩收藏,一定要保持理性。必须谨记:不具备收藏知识的人,不要轻易进入收藏;即便具备了一定的收藏知识和实战能力,也要审慎而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具备者,也暂不要涉足,毕竟,体验别人收藏的甜酸苦辣,也未尝不是一种学习积累的经历。初学者,最好从收藏价格低廉的小东西开始,比如收藏瓷器不妨先从收藏碎瓷片开始,只有等到看懂了碎瓷片,才可以按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次第进行收藏,万不可盲目突进,这叫“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对真正有志于收藏者而言,则最好专注于某一类藏品的收藏,因为历史上留下来的藏品实在是太丰富了,即便是某一大类,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还可以分出许多小类,因此,择其一类抑或其中一小类而收藏,那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因为,在你的持之以恒、不断积累里,你很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鉴定专家和收藏大家。
收藏,说到底,是心性的比拼,是知性的竞争,是理性的较量。谁能掌握收藏的辩证法,谁能在心性、知性、理性之间融会贯通,谁就能在波诡云谲的收藏中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