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文化 文化发展创新模式
建言人:卢禹舜 言恭达 陈乃科
互联网+大数据+文化 文化发展创新模式
建言人:卢禹舜 言恭达 陈乃科
2015年,浙江乌镇举行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DT(大数据,Data Technology)这种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概念被大众熟知。大会提出人类已经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之后,国内数据创业风起云涌,涉及各行各业。大数据专家徐常亮认为,今年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元年。而“国家大数据战略”被写进了备受关注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立即引发热议。在文化领域,将如何借势“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文化”模式又将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本次两会代表委员们也有话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认为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他说,在文化传播的分众时代,除了在技术层面上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合理使用大数据,进行传播分众分析,确定目标受众之外,还要熟悉和运用互联网思维。中国美术的对外推介应不仅止于出版书报、组织展览、参加博览会、互访交流、艺术品交易等,而应更多设计和创造在实有展厅和出版物之外的深度交流与线上线下的广泛传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逐步给西方受众一个适应西方受众接受习惯的、较为系统而客观的艺术中国图景,进而提高西方对中国美术、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据《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2014)》显示,不同国家受众接触中国文化产品意愿存在差异,英国人喜欢读中国书,美国人喜欢看中国演出,韩国人喜欢中国影视作品,法国人偏好中国手工艺品。从渠道偏好来看,外国人喜欢通过视频网站和电视转播看中国演出,在电视和视频网站上看中国电影,从互联网上了解中国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美术时,就要根据不同国家和群体的差异进行分众化传播设计。
当下,互联网艺术金融发展迅速,以“互联网+文化+金融”为机制的中国艺术金融生态,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发育形成,并逐步成为全球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画院院务委员言恭达认为互联网艺术金融已是大势所趋。而在发展阶段需要完善3个技术支撑维度:大数据技术、云服务技术、移动通讯技术;3个业务支持维度:信用技术发展、支付技术进步、监管技术创新,推进互联网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进程。以大数据与云服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建构以鉴定评估、数据服务与信用服务为中心的支撑体系。以“互联网+”为契机,大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围绕资产估值、定价等关键环节的突破,创新推动基础性工作,如信息化基础建设、专业数据库建设等。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开放与运用,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新标志。”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表示,国家应尽快启动大数据开放立法,加速政府数据开放进程。文化对外交流、艺术品金融只是“互联网+大数据+文化”组合的“小试牛刀”,这当中还有更大潜能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