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2版:画家

张江舟课堂随谈录(节选)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地点: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办公室

  参与人:张江舟老师

  刘希哲、胡汉文、左群、刘帅、王伯勋

  为配合建院30周年庆典活动,近期中国国家画院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即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于2011年10月29日-11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因此,这次上课时和张江舟老师见面后的对谈自然是从刚刚结束的展览开始的。

  左 群:我们注意到您在此次活动中共参加了两个展览,展示了3幅作品,我觉着在画院举办“青年展”中展出的那幅更显轻松。

  张江舟:是的。大家也提提意见,谈谈看法。

  左 群:我们很想知道您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苍茫而有润泽的气氛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此次展出的三幅作品黑白效果非常独特,这种效果是否经过设计?您的这种经验必然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直接的教益。

  张江舟:从技术层面讲,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我有意强调画面上黑和白的关系。大家仔细看

  原画会发现在墨迹的周边会有白纸缝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简单说就是为了使墨显得更黑。此外,我还注意湿墨和干墨的交替排列。我们都知道,纯黑的画面缺乏层次,单一的灰调子容易显得沉闷。为了解决其中的不协调,我努力注意在灰调子背景上笔触的干湿变化。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黄宾虹和李可染两位大师的作品。在黄宾虹的画面上很少看到染的痕迹,全是点、厾——这是一个“写”的过程;而李可染则不回避染。为什么染在李可染的作品中能成立呢?那是因为李可染的画线条浓密在线描阶段画面已经非常完整了,墨色仅仅起到润饰的作用。所以说呀,表现方式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画家如何调配这些要素很重要。概括地说,一定要注意整幅画面的对比关系。这里所说的对比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干湿、浓淡、长短、大小、高低、多少、轻重、方圆、软硬、虚实,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实,这种对立关系就是世界的本质,存在于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任何事物。就我个人的创作经验来谈,画家创作的辛苦就在于如何协调画面上的这些对立关系,如何使得这些原本对立的关系统一起来。

  左 群:笔墨应该富于张力。

  张江舟:是的。所谓“笔墨张力”就是笔墨的对比关系明确。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幅作品打眼看来很“精神”,反之则是笔墨的张力不够。

  王伯勋:这也就类似于戏剧的“冲突”。

  张江舟:对,要有冲突,但是光有冲突还不行,还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这也是一个“造险与破险”的关系。由此说开去,艺术的这种结构常识广泛存在与音乐、戏剧、电影等所有门类。

  左 群:以您画画为例,在制造这种节奏的对立矛盾的时候是否有事先的设计?

  张江舟:对,需要做些设计。不过,又不能简单地说是设计。即便是设计也需要根据表达主题和描绘对象加以区别,这就牵涉到一些基本的构图法则和笔墨技巧,大家可以找些这方面的资料看看。

  刘 帅:您是否能结合这次展出的作品谈谈“形”的问题?

  张江舟:作品你们都看到了,其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悬空的,飘着的,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类似的形象,那就只能自己“造”了。创作过程就是如此,这就牵涉到画家如何对待画面形象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形象语言建构语法完备的画面。首先需要有基本的造型储备,该准确的地方决不能含糊,该放松的地方又不可过分计较。这就又回到我们前面谈到的冲突的制造与化解上面来了。大家也能看到,有些地方画的很虚,那是有意为之,也就是早就设计好的。在“虚”这个问题上,我主张“有内容的虚”,而不能是“空虚的虚”,所谓“无为而治”才是大道。如果因为“无为”造成画面大乱,那就麻烦了。要看似不经意,画面还很完整,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在当代画家中,我很敬佩袁运生先生,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我之所以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这位画家,是因为我认为袁先生的作品是将虚实、松紧等矛盾因素做到极致的人。你们也不妨认真读读他的作品,你看他画面中人体形象,看似很抽象、很表现,但是他在应该“紧”的地方——手腕的反转、手指的伸曲、躯干的扭动等细节做的到位极了,别处怎样放开“表现”都不妨碍画面的完整。正是有很到位的几个点的深入塑造,才使得观众不会对他画面中某些地方的“松”感到懈怠。那些看似不准确、不深入的地方反倒成为了很必要的放松,摆在那里就是那么贴切。袁先生的画值得反复品读,大家不妨找来多做些研究。

  刘 帅:我看您这次展出的画,很多地方起稿时的木炭条的痕迹还在,有意留的吗?

  张江舟:写意画嘛,不必太过小心,如果在工笔画中保留那样的痕迹肯定不行,但在写意画中那些痕迹和笔墨还是很协调的,既然这些画面构成语素能够协调存在,为什么非得擦掉呢!这也是一个矛盾关系。有矛盾不是问题,矛盾得不到协调才是真正的问题。

  左 群:我注意到您此次展出的三幅画都用到黑色宽线来架构画面,这是怎么样的创作意图?

  张江舟:起初的形象资料来自于倒塌建筑物图片,逐渐将之演变为一种画面语言形态。这个过程是要有所设计的,大家看到了那些结构线都是粗重坚硬的,和描绘人物形象所用的断续柔软的用线形成一个对比关系,这就能强化笔墨的张力。你们看到在画院展出的这张是那一系列作品中出现较早的一张,刚开始画的时候画面显得有些软,等黑重的结构线上去以后,整幅画面的效果为之改观。其中包含了虚实、黑白、浓淡、软硬等对比关系。当然,那些黑线也和我要表现的画面内容有一定关系,我原本就是要表现建筑物的倒塌。

  左 群:这种结构线是作画进展过程中临时添加的吗?

  张江舟:不,事先有所设计。

  左 群:在写生中也可这样做呀!

  张江舟:当然可以了,这是世间的普遍真理,具有普适的性质。你们这段时间还在画写生,就应该努力体会在写生发挥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写生中的远近、高低、胖瘦等形象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矛盾的对立统一,大家要努力体会造型语言方式上的对立统一因素,尽量避免用画素描的方式来完成一张本来具有水墨材料限定的写生作品。也就是说一定要立足水墨本身的材质特性,来完成当前的写生任务,作为一个阶段的基础训练,这种限定还是需要的。当然,在人像写生的环节对人体的结构和解剖知识还需要多多了解。这一点西方人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记得我们当年在基础训练阶段,临摹解剖图是一门必修的功课。

  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特殊限定所在——既要有造型,还得有笔墨趣味。不容易!


美术报 画家 00042 张江舟课堂随谈录(节选) 2016-03-12 12823010 2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