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润物细无声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

建言人:吴为山 王书平 徐利明

  在过去的几年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的总数不断上升,“乡村艺术公开课”、“艺术家扎根基层写生采风”等活动广泛展开,公众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成倍增长,一些较发达省市甚至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但目前也存有遗憾,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远没有实现均等化、社会化,城乡、区域及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如何实现“一碗水端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魅力,成为了此次两会美术界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我们应当重视文化扶贫工作,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针对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聚居的现实状况,利用现代文化和“非遗”等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组织文化扶贫志愿者、培养当地文化工作者、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和观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用优秀的各类文艺作品去满足贫困地区的文化需求,发挥其强大的教化作用和引领功能;还要办实事,求实效,让美术馆里的国宝活化起来,真正实现国家艺术典藏为全民共享。

  作为一名长期深入基层的美术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协主席王书平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迄今为止,王书平已在天津市北辰区双街村“扎根”11年。这11年来,他与当地的居民都成了好朋友,并且义务为当地农民朋友讲授美术知识,为他们的绘画创作进行美术辅导。因此,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感受。王书平谈道,新农村不仅要自然环境美,而且人更要美。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全方位的,这要求我们在加强乡村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基层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则认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国家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他建议以法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规体系、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考核评估标准。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只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让所有人都受到文化的“教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观念。


美术报 要闻 00004 润物细无声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 2016-03-12 美术报2016-03-1200045 2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