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
匠人精神亟待发扬
专访Yang Design创始人杨明洁
当下,
匠人精神亟待发扬
专访Yang Design创始人杨明洁
美术报:取“羊舍造物计划”这个名称有何缘由吗?
杨:“羊舍造物计划”,羊舍意味着这是一个由YANG DESIGN的团队所完成的手工造物计划。手工造物对应的是机器造物,YANG DESIGN的团队大部分的时间面对的是机器造物,如飞机的内舱、家电、消费电子、智能家居、交通工具等。而这一次,专门成立一个项目组来进行手工造物的设计开发。大约是在5年前,一个有着131年历史的全球知名锡镴品牌——皇家雪兰莪找到我,于是诞生了“知竹常乐”系列茶具。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关注传统手工艺。2年来,我和我的团队陆续在苏州、腾冲、台北、曼谷、日本高冈、瑞典、成都等地考察、采集当地手工艺,然后尝试将传统的手工艺重新进行设计,开发成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的产品。我想将传统的材料与工艺研究到足够的深度,并用设计的方式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美术报:可以为我们讲解一下您的展示设计吗?为何整个基调选择白色?展览前期作了哪些方面的考虑?由那些数以万计的单元体构建成的支架,是作品还是展览所需道具?
杨:这套细胞状结构的展示系统原本就是我们设计开发的一套“Y型支架家居系统”,是可以自由组合、不断变化、无限生长的家居系统。数量不等的单元结构可以组合成一个小凳、茶几、沙发、灯具、展柜等,也可以在墙上生长为一个衣架、置物架,或者可以继续蔓延形成一面墙体,甚至整个屋子……当展览结束,所有的细胞单元结构可以拆分,再重新组合成为任意所需的一种功能模块。就产品本身而言,比如“竹之光”落地灯,原本伞的竹制骨架与整齐缠绕的线就很美,透过灯光的投影,便把竹伞的美学价值又进一步放大了,所以名为“竹之光”,但它已不再是一把伞了。“Y型支架系统”所呈现的是一种具有未来感的场景,与手工造物的自然材质在一起,形成的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我并不希望展览结束,展示道具就被丢弃,这是一种很不环保的做法。
美术报:现如今中国设计师们都很注重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产品也趋向于中国本土化,尤其是编织语言在产品上运用很多。在羊舍造物计划里,我们也看到了竹编和金属编织的应用,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 复兴传统手工艺的话题与热点,我觉得才刚开了一个头,这是华人寻找身份认同在设计上的一个体现。中国的设计在经历了一个断层后,复苏的过程会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肤浅的符号转向成熟的内在的过程。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也是全球华人寻找身份认同在文化与设计上的一种体现。而手工艺人的匠人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需要的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贯穿到我们其他的方面。
有如此多的工艺品类,又有如此多的设计师,每一种结果都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传统手工艺再设计的一个有趣之处,或是魅力所在,这是所有大批量生产的现代产品无法做到的。但若过度地强调本土设计,那将是民族自卑感与自尊心在设计中的双重体现!对我自己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传统手工艺当中丰富的材料、工艺、结构的处理方式,以及因为某一个时间段某一种生活方式与审美所导致的产品。我不希望去做一种符号化的、表面的设计,而希望去挖掘传统工艺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关于编织,我们展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作品,我们还尝试了其它各种材料的编织,会陆续完成成品。
美术报:在2015年设计上海中,您也策划了“愈虚拟,愈真实”的展览,相比较而言,去年侧重于展览效果,给人以想象和思考,而今年更侧重产品本身,观众可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您觉得这两个展览有何异同与联系?
杨明洁:在去年的展览中,我在展览的前言中描述:“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愈来愈网络化、虚拟化,与此同时对于高品质与真实质感的生活渴望也将越来越强烈,这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生活与设计的趋势。这是“愈虚拟,愈真实”装置设计展所要表达,并希望观众思考的!我觉得这将会是两个平行发展的趋势。虚拟的部分不必过多赘述,真实的部分反映的是一个新的消费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设计实力或许并不取决于那些看似宏大、空洞、浮华的表面,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件单纯而美好的事物坚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所以,在“羊舍造物计划”中看到的是我们尝试去做的一件一件单纯而美好的事物。同时,也想强调一点:手工艺人的匠人精神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弥足珍贵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