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美术馆需要开启社会互动模式

文/王嘉(广州)

大卫·特尼斯 利奥波德·威廉大公在其布鲁塞尔的绘画馆
布面油彩 104.8×130.4cm 1651—1653年 普拉多博物馆收藏

  辑萃

美术馆需要开启社会互动模式

文/王嘉(广州)

  把美术馆比喻为艺术圣殿的时代,可能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因为高高在上的圣殿,与美术馆的亲民形象,终究是有一点错位的。前者意味着威严、仰视、崇拜,后者则是在某些时候也许还要伴随着街坊邻居们拎着菜篮子,看完展览顺便叹一阵空调、洗一把小菜、打一个小盹,哼着小调悠闲来去。在美术馆运营中怎样开启社会互动模式,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新课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趋势:

  一是促进并开发广泛的社会捐赠,寻求跨领域、跨行业、跨空间的多重合作形式。传统意义的化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也需要调整思路。怎样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把美术馆的空间优势和文化形象,变成各种跨界合作的摇篮。让美术馆在社会公共文化和公益文化活动中得到充实,刷新美术馆在公众视野中的存在感。把要钱做事,变为多渠道、多向度的社会资源合作,并跟社会各界发生有意义的资源互动,也许是美术馆今后发展的一个亮点。

  二是人力资源的社会互动。美术馆的发展,养多少人才够?说实话,养多少人都不够。近年先后两批被评为国家重点美术馆的相关单位,均不同程度地缺乏研究人员。跟高校、研究机构、收藏家等社会资源怎样发生互动,美术馆的社会公共服务活动,如何吸引各种不同层次的志愿者共同参与,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全新话题。

  选自2016年3月5日《信息时报》


美术报 评论 00016 美术馆需要开启社会互动模式 2016-03-26 美术报2016-03-2600040;12838155;12838325 2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