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长久的记忆
造就伟大的
民族

文/丁宁(北京)

  近几年来,有关博物馆的反思确实越来越显出其特殊的分量。一方面,欧美学界将其与美术史的研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博物馆有关艺术品的陈列方式就是对美术史一种阐释方式的具现,与此同时,基于博物馆与艺术原作不可分的关联,博物馆的所有“阐释”也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大学的美术史”的所谓“博物馆的美术史”,越来越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面相;另一方面,博物馆与新兴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姻亲使得博物馆的活力以及面临新的挑战得以井喷,而新的研究课题,从策展、布展到教育推广等,就更有令人应接不暇的紧迫感了。

  事实上,大凡有自己的发展理论和个性的博物馆都是令人向往的。以我个人的有限经验,像海牙的莫里茨皇家美术馆、纽约的弗里克收藏馆、利物浦的列芙女士美术馆、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以及米兰的波尔蒂·佩佐利博物馆等,都实在是令人倾倒的好去处。同样,在这里,那些小博物馆也常常是作者津津乐道的谈论对象,似乎其魅力并不亚于赫赫有名的大型博物馆,如卢浮宫或大英博物馆等。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对于热爱逛博物馆的人而言,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参观路线,常常是最为首要的。

  21世纪的欧美博物馆面貌已经越来越跃出人们的惯常想象了。其涌现数量之多,发展速度之快,形态变化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显然,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也开始有相似的发展情势。对于今天的中国博物馆人而言,如何面对未来,缔造博物馆的新文化地标,如何让观众获得饱满、不带什么偏见的世界艺术的印象与激赏,诚然不是什么蕞尔小事。人类的艺术创造理应是可以共享的对象,而当国内外的艺术博物馆自然地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我们就一定不是一个没有强大而又丰富的精神力量的民族。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句名言:“长久的记忆造就伟大的民族”。那么,大大小小的艺术博物馆所构成的伟大记忆真的要比一般的文化点缀要有意义得多!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美术报 评论 00016 长久的记忆
造就伟大的
民族
2016-03-26 12838229 2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