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评论

艺术学历的“文”“质”之辩

文/孟欣(西安)

  辑萃

艺术学历的“文”“质”之辩

文/孟欣(西安)

  艺术院校扩招的十余年,是学员爆满,数量扩张,学历层次不断升级的十余年。在艺术院校满天飞,博士硕士满街走的华丽外表之下,学历教育的功用被无限扩大,学历与能力间“文”与“质”的内在对抗,日益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论。面对如此杂乱的现实,面对众多学历层次相同的文凭符号,选择高学历的同时对第一学历进行要求,成为用人单位最便捷、更实际的筛选策略。然而,对高学历与第一学历的看重真的就应该是当下艺术行业择才的最佳方案吗?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师孟欣看来,择“优”而取的是“文”之优,而非“质”之选。

  艺术家的成功依托于对社会生活的独特颖悟,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以及为艺术创造之成功实现的不懈行动和不向权威低头的坚韧精神。而一名优异艺术生在大学里的培养可能仅是为其今后打造了基础。因此,文凭的有无、文凭的高下与个人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止境,与个人今后的能力修养很难划出统一的关系。历史上文化兴盛之时,选拔人才重真才实学,重品性气度;而历史晦暗的另一端却常常是壁垒森严,是任人唯亲;这是几千年中国社会挣不脱的宿命。正是当年北大历任校长破格延聘钱穆、梁漱溟、刘半农、沈从文等一批自学成才的学者,为铸就尚能延续至今的代表中国学术元气的“北大精神”剪除荆棘,除旧立新。千里马或有,而九方皋却无,今时今日,学术的尊严和独立面对权、钱、名、利交错的挤扎,正日渐暧昧与犹疑,“一纸文凭论出身”正是首当其冲的环节。我们的艺术领域何时能幡然悔悟,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真正做到唯才是举,而不是唯名所用?

  选自2016年3月《美术观察》


美术报 评论 00016 艺术学历的“文”“质”之辩 2016-03-26 美术报2016-03-2600042;12838158 2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