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风雅袁道厚及其弟子们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 |
袁道厚 篆刻 释文 人间始觉重西湖 |
浙江传媒学院作支持单位,海宁市文联等主办、海宁市钱君匋艺术研究馆等承办的“印艺传薪”——袁道厚篆刻研修班师生艺术作品展4月1日上午在海宁的喜庆春阳中揭幕。
生于浙江德清、长于桐乡洲泉、祖籍湖南澧县的袁道厚早年医生出身,师承郑彬、谭建丞先生,受教于钱大礼、陆维钊、叶一苇先生。善书画印诗,为西泠印社能打通四艺的中坚人才。30多年来,热衷于业余成人教育,人才辈出而厚道人生,男女弟子近100位,仅已加入西泠印社社员的弟子即有4人,誉满乡梓。因为他自己强调修养的全面性,他的弟子们也继承衣钵,尽可能拓展自身诗书画印全面开花的本领,有些还擅长组织领导和书画印学理论,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更其难得的是,袁道厚还广收女弟子,特别善于发现培养优秀的女书法篆刻人才,嘉兴地区是浙江范围内女篆刻家新秀涌现最多的场所,只要不是中国美院等大牌专业学院背景的,多数都属于袁道厚的门下,而且,他总是能循循善诱,让她们有自由发挥空间,又鼓励她们有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的爱好以充实自己。自敬敬人——袁道厚门生多半比较懂得遵守传统文化礼教,仗义执言,互相团结友善,性情风雅。
我曾在个别文章以及不少公开场合表达过一个观点,一个地方,无论经济发不发达,但凡一个地方有令当地人士敬重,又在地方之外有名声的文化艺术精英,这个地方便能留人,便好玩,便有故事。稍前一些时候到苏州美术馆参观昆山书协原主席、昆仑堂美术馆原馆长陆家衡先生的“望七”书法个展我也有同感,并在专家座谈会上直言“地方书画名流”的重要性。比如,江苏宜兴有了吴冠南、储云一些相对老一辈却在全国声誉满满的书画名家恋守故土,才使得当地的文艺底气不至流失,试想,如果宜兴的紫砂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都跑到南京、上海去,宜兴紫砂壶业界还值得称道吗?名气一大,对名气大的书画篆刻家离开本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失去了精英艺术家的“小地方”一定是个重大损失。也是有趣,重视地方文化艺术名流的地方政府的文艺往往搞得生龙活虎,反之则差。进而还浪费了不必要的经费资源,“外来和尚好念经”其实很多时间都是消耗性的,不产生任何正面作用。仔细想一想,今年72岁本命年的袁道厚在桐乡的影响力,他依托桐乡操作的一系列书法篆刻活动的品牌效应,培养书画篆刻队伍接班人,真不是一般书画篆刻家哪怕是很努力也轻易不可做到的。这自有他的个人魅力和定力在,人脉、水平、视野、耐心、真诚、宽容、和平一个不能少。“今日欢呼孙大圣”,袁道厚和沈慧兴、胡强、王勋、申继鸿、高逸仙、徐国强、钱宜东、蔡泓杰、沈惠强、吕燮强、孟艳湘、张明等一大帮弟子的和谐书画篆刻交响乐随时随地可以演奏,可以叫响。
展览开展后,袁道厚还应邀在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作了一场题为“当代篆刻观”的专题讲座,并和部分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登临西山公园祭拜钱君匋先生墓,并在墓前焚化了写有“君艺长存”的别有深意的书幅。曾在桐乡君匋艺术院长期工作,与钱君匋先生结下深厚友情的袁道厚用“君艺长存”四字尽抒清明祭拜的不忘之心,中国文人、艺人对长者的“传薪”礼敬由此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