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园里可读书
■刘新(南宁)
距桂林20公里处,有一占地500亩的私家园林。因园主是20世纪的两广总督岑春煊,此公字西林,故园子一度叫西林园;该园又地处雁山区,也叫雁山园。园子在上世纪30年代就划归公有了,曾一度是广西大学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归一个中专农校占地托管,由此一直被当作国家文物看。但长期没钱修缮,园子便逐年破败下来。2001年我到此园时,满目荒凉,一片败落,木朽砖塌,但仍可想见昔日的气派,只是可惜了园子已人楼两空。
转眼到了2003年,园子归彭鹏博士租用。此公年轻,却有古物情怀,于是挖地三尺翻出若干园子当年的图文档案,然后据此出巨资修缮。至今园子修旧如旧,得以保护下来,供人们游赏。再转眼,2007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基础部于此,一下子湖畔书声朗,昔日的学府荣光复现。
园子里的主要建筑全为民国遗存,如汇学堂、起文楼、碧云水榭、燕宁居、红楼,都是百看不厌、看了生情的建筑,只是少了满墙的常青藤,否则会以为置身于牛津了;自然生态如大樟、桂树更是百年累积,茁壮至今。一园桂花,透夜清香:碧云湖、飞来河就更老了去了;过去的学人名宿品位可谓牛矣,乡绅唐子实会选此地盖园,马君武博士会挑此地办校,我等凡夫俗子自叹弗如,竟喜欢今天热闹得如同步行街一般的乱哄哄的校园。遥想当年北京西北角的清华园,其选址的用心恐怕也是高人心计。
历史没有假设和回头,今天的大学早已不止雁山园当年办校的规模,故只当雁山园是大学的一个分部而已。但可以肯定,校园的清静无为仍是读书养身的根本环境。所以我总是羡慕一大茬年轻学子能有一年时间坐拥名园读书学艺,这里的文化灵气、历史故事,与飘满桂花香气、安静典雅的环境相得益彰,乃人文之盛也。
说这个园子有文化灵气,一点不假。民国时期的三所学府——广西大学、广西国立师范学校及广西女师都建于这里。由于校长马君武先生在学界的名气和人脉关系,当时的广西大学校园,也就是现在学子们坐拥的这个园林,云集了一批名满全国的学界精英。这些人,现在我们尽可以在校园的墙壁和建筑上看到他们。彭博土有心追奉先贤,将一些建筑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以提示先生风范,如君武苑、适之斋、春煊堂,就是以马君武先生、胡适先生和岑春煊总督的名字命名的。马君武先生1942年就病逝于这里,其墓及碑今天仍在雁山,是桂林重要的凭吊文物。马先生的师德风范,今天有灵,雁山已成了几所重点学府云集的大学城,相比之下,西林园另得幽静了。不禁遥想,雁山园当年拥有广西乃至中国现代教育的满园春气和一派风流,睹物思人,园子里、建筑里都有60余年前那些一流学者站过的课堂,那些与山水同在的朗朗读书声,仿佛隔代的书香又弥漫于我们的周围。
说这个园子有历史故事,也不假。这个园子是在清末民初由当地一个叫唐子实的乡坤建造的,20世纪20年代被卖给了当时权重一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但因岑春煊长期在外做官,退休后又寓居上海,所以无暇顾及园林的运用事宜,于是在30年代中期便将这座园林捐给了国民政府,这片公心及修园履历在园中相思洞的石刻上记有一二。当时要有名流到桂林,大多被安排往园子游赏小住。再不久,马君武先生执掌的广西大学由梧州迁居这里,直到后来桂林沦陷,又搬去南宁。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一度短暂作为雁山镇的人民公园对外开放。再后来不知为何,园子便任凭风吹雨打,自行败落了。
当然,在园林里办大学的不独这个雁山园,20世纪20年代由颜文樑先生执掌的苏州美专就是建在苏州有名的沧浪亭的。一座园林,一样的大师云集,一样的办成了民国有名的艺术学府。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对大学的期待早已成为一段名言: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也,在大师也。
说来也巧,1938年前徐悲鸿得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的支持,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办桂林美术院和艺术师资培训班,播下的广西高等艺术教育的种子今天已枝繁叶茂、开花结果;70年后的今天,广西艺术学院又将学校搬回到了这块弥漫着人文灵气的土地。兹土有情,旧时情怀今又重来,在这里我们可与先贤神交,与文气同在,这实在是历史或上苍造就的机缘哟。
从清华校园出来的老学生们,都用“清华园里可读书”来怀想自己母校的学术环境,其实我也很想说或何尝不可以说:雁山园里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