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2版:展事

文章导航

沐风雨而生
挺圆质而立

■许江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首先向中德学院十周年庆典表示祝贺,向奔忙于千里的德中两国间的老师们表示敬意!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席勒曾写过一首《孔夫子的箴言》的诗,诗的开篇按文言译出为:时变有三,往者静,今者矢,来者迟。诗篇激情述说往事总是深静如渊,每当追溯往迹,念远怀人,心中并不轻松。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汉堡学习,每赴柏林,总在新老教堂、动物园与艺大一带转悠。2000年冬,我在碧塔尼亚艺术家村短期工作,与时在艺大学习的美院诸君常在那里聚会。第二年的柏林中国节,中国美术学院与柏林艺大共同举办的中国当代海报展在艺大展厅展出,并开启后来在欧洲长达数年的巡展之旅。与此同时,艺大连续几年在我院举办类似夏季学院的合作项目。经过数年的商榷,中德学院成立,拉开中德两国文化史上的新篇。2012年5月,我在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举办“重新生长”大型个展,马丁院长和艺大诸教授前往相贺。几天后,我到柏林,在勃兰登堡门下,向中德学院的同学们讲述贯穿于我生命成长中的漫长的德意志之旅。2013年冬,我在汉堡,马丁院长特意前往看望我,促膝相商两院合作的未来。往事如若碎片,飘散在记忆的空中,伸手采撷下来,却总是沉甸甸的。

  中德学院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而又典型的跨文化学习项目。它为中国学子提供了极具跨度的学习经历和文化旅程。首先,这是一种语言的跨越。上世纪80年代以前,美院只有舒传曦老师在心里默念德语,这之后是我因留德而接近德语。今天,德语已成美院最大的外语语种之一。每当我走过德语教室外的走廊,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呼吸两口“过腾塔克”。

  其次,这更是一种观念的跨越与融通。青年学子都是中国本科的学历,相对来说,比较看重技艺。德国的教授更强调观念。他们努力地展开国学与东方的想象,来与中国青年沟通,为中国青年提供一种珍贵的超文化的启示,并与近在咫尺的中国式教育常相比照。这种跨越还常面对中国的虚拟和现实的命题来展开,最能呈现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的互动张力,逐渐地铸就自己的特色。

  第三,这还是一种独特的现场的跨越。在中国的校园中传授欧陆式的教学方法,两年的学习中安排2—3个月亲在柏林的学习。这种现场的穿梭与视野的交错,铸炼着同学们的感性与思考的方式,完成着一种独特的、跨文化艺者的心灵织造。

  值此十年之际,我们要做一次整体的梳理。两年的学习很快,已经有多少同学从这里毕业?他们现在都在哪里?都在干些什么?这可能是我和马丁院长所共同关心的。两年前,中德学院三位同学设计了“匠”系列耳机,耳机都由他们自主完成,趋今已是第三代了。当时他们送我的那只耳机,我始终没有打开,而是放在案旁。它仿佛耳语,向我述说同学们的希望,同学们的成长。

  2012年,我的大型作品《共生会否可能》在德累斯顿博物馆展出,1000多棵6米高的硕葵昂首易北河畔。2013年,这些葵又在莱茵河畔的德意志角怒放。现在这些葵正伫立在上海黄埔江畔的中华艺术宫的广场上。众葵不殊,风景各异。葵园沐浴各条江河的风雨,立地仪天。我想,中德学院的师生们正像这葵,沐超文化的风雨而生,担大时代的圆质而立,坚强怒放,激情燃烧。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展事 00032 沐风雨而生
挺圆质而立
2016-04-09 12850819 2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