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周慧珺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本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
一个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即出了名的女性书法家在她从艺60周年后终于等来了一场大型的个人书法展,因为是第一次,又因为身体的原因,她的许多展览事务只能交由他人全权负责操办。4月16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大院,展览开幕式现场的外围热情观众却没有目睹“春华秋实——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展”开幕,倒是迎来了一场气象预报很准的瓢泼大雨,最为出人意料的情况是不但没有主事者出来请观众紧急进入室内展厅避雨观展,制服保安还态度蛮横地要求排了长队的观众一个个“有序”地进入。观众当场抱怨,包括上海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在内的有识之士对此也发出强烈批评:“今天是一位广受社会仰佩的名书家在这里展示文化与品格,迎接艺术人群的礼敬。我们不讲等级,但能够来看这种展览的,应该都是些有修养的人。传统文化单位的保安,即使观众行为不当也先要礼貌和气地劝导,而不是自毁尊严,有‘罪’推定。”完全有条件准备下雨预案的主事者显然要对当天的不测承担一些责任,好在书法观众素质相当高,忍耐之后还是满心欢喜地挤进展厅品尝周慧珺酝酿了60年的书法美酒——如痴如醉。
虽然行动不便,但心知肚明的周慧珺送别有关领导朋友后,一脸严肃端坐一角不言不语,下午召开的第一场周慧珺书法学术研讨会她也没有礼节性地出席见面。知道事情真相的与会者以及书法专业媒体记者十分理解她的心情,自小饱受生理、心理痛苦的她没想到自己从艺60周年的喜庆展览竟会又是风雨交加、风雨同“周”。所幸大家都同情周慧珺——“高尔基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老天感动得流泪了!”“都说贵人出门遭风雨”“风雨人生交集,笔墨海上人家”“六十风雨不易!”“她的字磅礴大气,雄浑刚健,完全没有女人的脂粉和婉约之气——下雨正常!”“中国女书法家中扛鼎人物”“大师就是用来膜拜的,请收下我的膝盖!”“80年代中期,我非常喜欢她的风格。”“老太太字有气势”“有了这场伴随春雷的风雨,人们会更记得周慧珺的首秀展”。
周慧珺是中国书协第一个女副主席,有新闻点的是周慧珺上海个展,其他3位原任和现任中国书协女副主席林岫、张改琴、孙晓云均赶来祝贺。熟悉她们书法作品的书界人士只要脑海里播映一下,就会察觉她们的书法比今天好多中国书协的男性副主席作品写得好多了。无疑,连林岫这样不太讲好听话的“意见领袖”亦不吝赞美周慧珺:“2008‘三八’国际妇女节在京参加一次书法研讨会,有位书法评论家在会上大谈‘当代美女书法’,还将4位中青年书法家称为‘当代四大美女书法家’。紧接着,我发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认为当代最美的女书法家是周慧珺’。理由何须赘言,周慧珺兼得人格之美和艺术之美。”林岫在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以撒主持的第一场周慧珺书法学术研讨会上又以感性到位的言词肯定周慧珺的书法艺术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打激素、发自本真的,人生的历练苦难造就了周慧珺春风化雨的书法艺术成就。
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曾谓:“做人四样东西必须要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结合比照周慧珺,她似乎具备了这做人的四样东西。她以一个不到1.6米的病弱小女子,根本无法依靠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钻营’跑官”做到中国书协副主席、上海书协主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仅是她书法艺术的实力,更源于她的人格力量和人格精神,其做人做事、为艺为道能保持正知正见,有一种正确的定位、长久的定力。一位研讨会发言人集古人诗句评价:“胸中奇气久郁盘,一片孤云万仞山。不道江山奇女子,你占朝廷我占山。”周慧珺的“奇”奇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走入时代视野,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撰写长篇文章指出:“1974年,因为书写《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周慧珺一举成名,短短几年间,她的名字与销量急剧放大,传遍大江南北。文化贫瘠年代的精神产品,自有其特殊的记忆方式和感人力量。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都记得,当时的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给饥渴的受众带来的朵颐之快,是今天难以想象和无法替代的。”所以,展厅里“岁月无痕·翰墨留香——周慧珺题字集萃”透露的信息是,在“文革”晚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周慧珺身处中国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中心的上海,她的“海量”的涉猎多方的题字题签所建立起来的绝对知名度一度是有公共影响的,远远超越书法圈子,这样的奇迹、这样的书家、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只可有其一,难以复制再生的。抛开这个关键,对周慧珺的任何“妄议”都是偏颇和不负责任的。我认为,老海派书法家的概念一直是积极入世的,尽管周慧珺的年龄和资历不允许说她是老海派书法家里的什么重镇,但称她是老海派书法家最后一位德艺双馨的守望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她之后,书坛基本上不肯承认上海还有其他书法家可以仰观的。她个人改变不了整个上海书法水平的集体坠落(不排除少数高手书家存在),却做到了洁身自好,不受外界干扰地素心素面,上上下下均以诚相待、以德服人、以书相交、以情感天。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形容周慧珺其人其书煞有深意。事实上,周慧珺亦碑亦帖、沉着痛快的书风代表了她内心的强大和气局,多少挽回了对海派书法“甜俗”的莫名其妙的批评,看“春华秋实”开展遭遇的风雨雷鸣以及第二天继续举行学术研讨会时的晴阳高照,说明周慧珺的气场足以感天泣地。“阳光总在风雨后”,周慧珺便是最佳的榜样——把风雨留给自己,把阳光让给别人。
书法是周慧珺生命中的孩子,精神上的情人。她一点都不孤独孤单,她拥有巨大的粉丝群,她是一位徐徐而行、不畏风雨的春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