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文化的
社会引导力
不容小觑
■王清杰
展览作为有形的媒介和有效的传播手段,首先是一种大众文化,其次是一种形态视觉艺术;更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文化工程,成功的展览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教化功能,积极地发挥着其潜在的社会引导力作用。
好的高质量的展览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今多元文化的展览频繁,全国每年举办的展览以百万计,较之5年前翻数倍,受众面之广可想而知。展览的审美意象和蕴含的文化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展览的引导力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正面吸引,科学引导,使大众在浓厚的氛围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用心灵感受及亲身体验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激励举办展览的群体、个人和社会受众奋发学习,热爱传统文化。通过展览的举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用实际行动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策展人需要认真思考和直面的话题。
展览特有的文化功能,是由其自身特性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文化”作为天下公器,它不仅是上层建筑,更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是生产力,具有商品的属性。“文化”所创造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文化”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就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文化”一旦产生了经济效益,则说明其社会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最直接的方式是举办各种文化展览,从而传达给社会大众,起到教化人民大众,传播和引导大众艺术审美的作用。
鼓励、引导、吸引、支持民间展览机构成长,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的力量发展民营美术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添砖加瓦,为政府文化建设排忧解难,无疑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和前瞻性。当前我国民营美术馆的项目建设的最大难题是后续资金匮乏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并给予民营美术馆政策性扶持,从而创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仍然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在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投入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支持民间资本的融入,形成公办美术馆为主导,民营美术馆为辅助的传统文化发展格局。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民营美术馆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运营机制,把中国的大好河山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带出去展出来,把国外优秀的文化带回来分享给国内大众。与此同时,展览策划人员的职业培训,以及展览文化的发展延伸等诸多问题,也是当下各类美术馆亟需解决的难题。
展览的附加文化价值,往往被忽视。当下,多数是为展览而展览,很多展览举办单位为展览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往往没有达到理想的效益和效果。这是策展机制不成熟、策展思维不充分的表现,展览应该做好自身的文化延伸,相关学术讲座、观展体验和展览衍生品的开发推广等延展活动,既要让观众真正进入到展览中去,又要使观众在参与展览的互动过程中,真切地获得文化知识熏陶和艺术审美普及,通过观展和欣赏艺术作品得到收获与提升,这样就使得当下的展览附加文化价值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显然,当下很多展览在这些方面欠缺深度文化思考和定位。
当下的展览,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天天都有,每月不断,但如何举办有价值、有品位、有影响的展览?这是一个值得业界同仁积极研究和探索的话题。展览,应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引导,在引导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社会引导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引领时代新潮流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展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态,已广泛引起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伴随着国家文化基金的成立,以及相关利好政策的颁布实施,对文化展览事业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对民营美术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全社会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多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展览文化必将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是博大的,展览是直观的,每一个优秀的展览必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展览文化也将为多元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社会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