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砚边

也曾中流击水

——1986年的一次松花江漂流写生

  看着友人发来的昔日照片,记起他们出发时的情形,想到我当时还去送行过。

  他们的漂流写生活动始于1986年7月7日,到7月28日结束,历时21天。参加漂流的画家是林建群、张仲达、林学伟、刘治、李济勇、姜吉庭、王鑫,都是画油画的。其中两个林、张和王是我同学,刘和李是我在艺校读书时的老师,他们分乘四条舢板从哈尔滨出发,沿松花江漂流而下抵达佳木斯,沿途进行绘画写生活动。一年后他们在黑龙江美术馆举办了《松花江漂流展》,其中26幅作品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当时《美术》杂志对这事也有过报道和评论。

  记忆中这件事我是很想参加的,但为什么最后又没有去呢?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最大可能是被老婆给阻拦了)。没去的结果,首先是损失了一次锻炼身体和领略自然美景的机会,其次是因为不是当事人所以现在说这事也难免语焉不详。

  但这些老照片和作品,倒也让我回想起那个难忘的年代——1980年代。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有万象更新之意,无贪腐堕落之风。即便是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美术圈里,也出现了积极探索艺术新形式的良好创作风气。不论是北大荒走出来的知青画家,还是在创作上有明显在地特征的资深画家,或者是刚走出美院大门的毛头小子,都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到对各自想象出来的新艺术形式的探索中。如版画家郝伯义在农垦总局引领在地青年开创了第三代北大荒版画;油画家李秀实在省美协创作室开始了书法抽象试验;刚刚以“伤痕美术”成名的刘宇廉、陈宜明、李斌进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继续深造;后来驰名的“北方艺术群体”也在这时出现,最初参与的人不是很多,林建群和我都在其中。松花江漂流写生活动显然与这样的热烈氛围有关,记得在后来举办的漂流写生展入口处,横放着一只旧舢板和一些破画具,不知是不是黑龙江最早出现的装置作品?

  只是,所有这些功业,对今天并无太大影响。1980年代的所有艺术探索,因为急就和草率,如今虽然也能被偶然提及,但确实无法吸引更多目光了。

  但漂流写生却是不一样的,它不仅仅是艺术活动还是体育活动,是非青年而不能为的身体探险活动。所以,尽管由于年深日久我对当年看过的这些写生作品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对他们出发时的场景,尤其是仲达一人把船最先划到江心然后与他的漂亮夫人依依不舍招手送别场景,却还历历在目。对于俗人如我者来说,漂流体育活动和人间爱意传达,可能比漂流艺术作品更能给我留下印象。我知道这是个人局限性所致,换一个专业素养高于看热闹之心的人,可能会记住作品而忽略送行场面的。

  事情是好汉们做的,旁观者不该多言。但鄙俗之意未尽,要加个结语是:画画,什么时候都可以。漂流,只有青春年少时。人,在能漂流的时候一定要漂流,不能像我似的,年老了,想回忆点什么,也只能模仿禅宗大师,说一声“本来无一物”了。


美术报 砚边 00011 也曾中流击水 2016-06-25 12898261 2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