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等于一
文/朱鹏飞(深圳)
笔墨等于一
文/朱鹏飞(深圳)
不同于吴冠中先生的观点,我认为笔墨是一而不是零。
为了免去断章取义之嫌,现将吴文摘录如下: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事实上没有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只有脱离具体画面孤立地谈论笔墨的人。无奈这是理论思维的抽象本质,吴先生这篇名文也不例外。之所以劈头盖脸来了这么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重要的不是理论,是现实。现实是中国画往何处去?每个画家都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最大的现实困境。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将中国画等同于中国的画,或是反过来把中国的画等同于中国画。好比宣纸和书画纸,前者基于原产地和传统工艺而后者基于宜书宜画的使用价值。对于宣纸我们要进行原产地保护(保守主义)而对于书画纸则要采取开放性的政策(自由主义)。因此只有安徽泾县用当地的青檀树皮及沙田稻草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才叫宣纸,中国画也有类似的属性。弄清了概念,要回答问题就简单多了。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如果吃面包的非要越界过来指导水稻怎么提高生产品质,得依据水稻习性而不是麦子。吴先生显然不是这样,虽然拿中国画的核心价值笔墨说事,但依据的是自由主义表现主义的价值观。且看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形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整体表现是一,所有的手段包括色彩、形式、笔墨都是排在一后面的零。零的价值源于它前面的一,如果把前面的一去掉就什么价值都没有了。吴先生的数字哲学很成功,以强大的逻辑力量击中了中国画的死穴。在他看来所谓中国画即是中国的画,反之亦然。只要一路向西,就会天下太平。他继续写道: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在吴先生看来问题的根子就是 “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笔墨只是旧形式,怎能反映新风貌?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对中国画的命脉——笔墨——进行革命!不拔掉笔墨这个根子,中国画就不能实现突破,所谓创新就寸步难行。同历史上所有的革命者一样,打到了旧的主子,却不自觉地请来了新的主子。这恐怕是吴先生没有想到的。文章最后呼应开头,以审判长的口气宣判了笔墨的死刑: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文首尾呼应,层层推进,是有思想有内涵的好文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某些食古人牙慧的人动则挥舞传统的大棒吓唬人,打压人,本文有力地削弱了他们的话语权,客观上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但也严重误导了年青一代对中国画笔墨价值的理解,使得系于书画一脉的笔墨传承几乎濒于断绝,不禁让人既痛且呼!今不嫌浅陋,把自己的点滴感悟奉献出来,其有同声相应者欤?
泥巴的价值
我们的思考从泥巴的价值开始。“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吗?反过来说,雕塑可以脱离泥巴而独立存在吗?泥巴的品质不会影响到雕塑的品质吗?等等。虽然吴先生没有明说,但是他心中早已竖起了一个大写的一,一个价值之源,一个艺术的上帝,一个不容辩论、不证自明的大前提,一个隐藏的逻辑陷阱,它就是表现万岁!即艺术表现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唯一的价值之源!为此,不惜将一切造型手段直接贬到奴才的地位,至于传统价值、个人修养、社会责任等等画外功更是难入法眼,不在讨论之列。
我经常徘徊在艺术和哲学之间,追寻着真理和真爱。常愿这两者能合成河流的两岸,让心灵之船徜徉在这宁静的水面,直到天的尽头。如果能让时光倒退20年,或者10年,哪怕三五年,我一定追随着吴先生艺术的脚步,为之血脉喷张,为他鼓与呼!但现在另一个声音犹如远古的呼唤,微弱而清晰,睿智而坚定,在我的心中响起,闻之希声却挥之不去。多么卑贱的泥巴啊,无论被人如何鄙弃、践踏、蹂躏,依然不改柔软能塑的本性,等待千年,只求有一双灵巧的手将你捏成人型,这千万亿年的等待难道就毫无价值?或者被烧成了砖盖成了辉煌的艺术殿堂,那卑微朴素的形态竟然毫无价值?这是绝对的谎言和蔑视!这卑贱的泥巴不就是那厚德载物的大地母亲吗?北岛诗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们能说通行证就有价值而墓志铭就毫无价值吗?拉起一面新的大旗,把其他的一切打倒,和几千年的改朝换代的把戏一样,这种价值逻辑毫无现代性可言。
笔墨的价值
中华民族最核心的艺术精神就是“和”,“和”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人的合理性来自于天,天的合理性来自于人。人要顺从天地自然的规律,不能逆天而行,同时天地自然的环境要合乎人心的要求。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以主人的心态参赞天地之化育,“范围天地万物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让天地万物各得其位,各有其独立的价值和生命,彼此和谐共存为一整体的宇宙,生生不息,故故不存。这就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就是中国人这种独特的宇宙观,所以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气韵生动”,他的独特手段即是“骨法用笔”。
笔墨虽然以点、线、面的形态出现,却不能等同于点线面,因为笔墨有着生命的体温。对于通过长期训练达到心手相应并最终超越技法忘怀得失的画家来说,一笔一划都是自己才情、心性和天趣的自然流露,平淡天真却又石破天惊。当然这是极不容易做到的,但正如里根总统在美国计划花十年的时间登上月球时对美国人民说的那样:“不是因为这很容易,而是因为很难”。难,正是价值所在。且看被吴先生“尊奉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的石涛是如何用澎湃的激情和富有诗意的哲思来赞叹这“一画”的:“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一笔一画因为包含了我的感受、出自我的肺腑而自有其独立的价值“乃自我立”,不同的是,现代表现主义只能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到每一幅画面之中,而石涛却能贯彻到每一笔每一画之中。我的笔记中曾记录过自己的一段感悟,现录出并结束此文:
中国画的生机就在这“一画”之中。这“一画”不失则生机不灭,相反则必至被名缰利锁扼杀,徒具形式而不得不革其命矣。何以故?因为这“一画”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画”而必含理法,此乃天也;“一画”而必具形质,此乃地也;“一画”而必合人情,此乃人也。此三者囊括宇宙而存乎“一画”,古人言惜墨如金,指笔不妄落,必有感而发。一笔如此,千笔万笔亦复如此,故自古名画皆立于“一画”。
(朱鹏飞,画家、艺术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