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
——读王朝闻先生的《面对生活》
文/金临(杭州)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
——读王朝闻先生的《面对生活》
文/金临(杭州)
那年,徐君萱老师家搬离南山路之前,要我去他家一趟,为的是送我一些书。徐老师知道我爱书。在给的书中,有一本是王朝闻先生著的《面对生活》,封面简洁。书里的文章,正如作者所说:“大部分是谈美术的,也有一部分是谈电影、戏剧和文学的。”这谈美术的部分,后来我大多认真读过。
书是1954年8月出版的,收录有王朝闻先生写的22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写于1952年1月至1953年3月,且当时都在《人民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过。这时间,正是王朝闻先生由中央美术学院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之时,自然他那时的工作会涉及到文艺理论宣传。同时,出于国情需要,文艺战线也迫切需要一些理论上的指导,那么在那种情况下,出这本集子也就不奇怪了。
从书目次看,这些文章标题涉及的人物有达·芬奇、列宾、齐白石等,他们的绘画都是“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内容涉及古代绘画、麦积山、捷克斯洛伐克等,都是立足于地域、立足于时代的;艺术门类有国画、连环画、讽刺画、版画,也都是那时艺术创作常用的绘画手段。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当初写作的立脚点和初衷。
《面对生活》是书名,也是这本书最终写作的目的。恰巧书里有一篇与书同名的文章《面对生活》,王朝闻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指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的条件。”同时,在每篇文章里,他还给出了一些“面对生活”的建议:一,“深入生活和深入研究生活发展规律”(《动人的古代绘画》);二,“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人民的兴趣和愿望,而且这种表现是巧妙地合乎现实主义原则的”(《麦积山石窟艺术》);三,“敢于面向现实、具有崇高理想、忠于人民革命事业”(《达·芬奇——现实主义艺术的前驱》);四,“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塑造形象”(《向列宾学习》);五,“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杰出的画家齐白石》)。这些建议很好地指导了当时的美术工作者的绘画创作,出现了如董希文的《祁连山的早晨》等一大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优秀美术作品。另外,他在《面对生活》一文最后指出:“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画家不致畏缩。”艺术来源生活,只有深入生活,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才是真实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艺术创作必须回到生活中去,也只有回到生活、回到现实,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才是真实可信的。
在国家层面,1949年7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开幕,郭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总报告,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指明了艺术的道路。11月,文化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指示》。此时,整个中国都在进行一场社会主义文艺的改造,艺术家开始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第二年初,潘天寿就去了杭州市郊的三墩区义桥乡体验生活。这仅仅是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开始,不久北京、上海的艺术家也开始了体验生活之路。
到了1952年11月,除了继续新年画,北京文艺界召开整风学习动员大会,全国美协也召开了整风学习会。12月,“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讲习班”举办。而此时的国家,执行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接受的是前苏联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而作者此时写书,正好配合的解答:“为什么要塑造真实的形象,什么是真实的形象,怎样塑造真实的形象,什么是塑造真实的形象必须准备的条件,怎样运用一定的艺术样式创造真实的形象等等。”这在当时,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尤其是在文艺战线。同样,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美术”,在某一个特定阶段是有它的积极意义。这些都是让艺术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这是王朝闻先生提出的。就算在今天,我们要创作出一件满意的作品,首先也必须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新鲜的感受,这感受不仅是来自你个人的,而且还必须是你个人直接得来的感受。这感受还需有又一定的深刻度,否则也不行。书里王朝闻先生毫不隐晦地强调指出,“有些作品还没有使人物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主要由于缺乏现实生活的新鲜感受,没有充分理解生活。”如果我们的艺术创作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那么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在精神层面上是苍白的,也打动不了观众的内心。同时,也不会打动自己。
生活与艺术,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的。我们论生活,总希望生活含有一定的艺术成分,故会叫“生活的艺术”。我们谈艺术,总是说:“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希望艺术与生活有点区别。伏契克曾说过:“生活里是没有旁观者的。”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自然而然地就是一位生活的旁观者,所以我们创作时必须面对和深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里找到我们思想的归属和创作的目标。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诚如王朝闻先生所说的,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面对生活”。尤其在当下,“面对生活”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