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书法

文章导航

童话仙境品谢篆

谢云鸟虫篆读后

  一

  中国书协原秘书长87岁高龄的谢云先生以奇崛、天真的鸟虫篆独步书坛。作品中透露的当代诗家情怀和烂漫天真的笔墨情趣深深地吸引着我。

  读罢谢云先生《新诗》,再观先生鸟虫篆书,我不由地脱口而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而细品每幅作品仿佛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篆法古拙、浪漫、悠远,一下子把我拉回公元前殷商先民游猎、祭祀、舞蹈、农耕诸事场景。

  篆书最主要的造字原则即是“依类象形”。唐代篆书家李阳冰在《上李大夫论古篆书》描述:“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乎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这是篆书的大美之象,是所有习篆者追求的极则。谢老的笔墨彰显了这种大美之象,达到了诗的境界,笔势酣荡,墨痕憨厚,古朴自然,巧夺天工。

  汉字源远流长,由哲理气息诗歌意象构成丰厚人文内涵。具画境,乐味,雕刻建筑韵律舞蹈流美,一字多义,皆有本源。诗思意象,尽得风情。正如谢老所言:从事诗歌、书法创作,要有山川奇气、民族正气的滋养,美与厚才能浑然一体。谢老遐思妙想,会心一笔,将个性与自身在天壤间独有感受付诸毫端,主客同体,人天合一,其乐陶陶。

  实质上谢老是位诗人书法家,诗才是谢云理想的根源。这样一位以诗为最高信仰的文化老人,书法中无处不体现着诗情画意。作品格调高古,天真烂漫,笔走龙蛇,独具面目,线条劲健充满张力。从其篆书作品中能够读到司空图式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二

  读谢篆给人最真切的感受即是“童趣”:稚拙、稚嫩、稚气、稚妙,仿佛3岁稚童任性涂鸦,相映成趣。谢老鹤发童颜,返老还童,所写篆书能见天质,天然成趣。用《老子》“道法自然”解读谢篆可窥端倪。《老子》第二十八章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核心谓之“天真”二字。赵之谦也认为:“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童,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谢老可谓以“绩学”之智,融“稚童”之趣,回归本真、本善,抵达原美的如梦斑斓,达到天质神秀兼美。如其诗言:“从传统的宝座里走下,来到广阔的大野,在时代的新鲜之风里旋舞。去寻找孩儿的稚真灿烂的笑容,拨动委婉曲折的真切的歌弦,去呼唤矫健的生命力的跃起。”司马无缰评价谢云的书法:以具象笔,求抽象美,得失无心,真画可在象外。谢老的书法正如德吾君所言,远非从具象到抽象这般简单。我认为,谢篆是借抽象的笔墨,表现弥漫于内心世界的一种禅意,一种理想,一种诗境,一种气韵,即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通过手中彤管化书法传统于无形之后,通过笔墨纸砚的紧密配合对激情、灵思化为一种诗境的抒发和承载。

  从谢老《笔潮》诗中,能够读得他将一种书法创作与人生感悟相渗透的心灵活动。“一只小鸟/停在我窗前/衔一片叶芽/落于我的砚池……”在谢老看来,书法的创作“如是一个彻悟的禅师走来,充满禅机禅理/笔的显灵,禅玄声袅/大家默默地欣赏墨彩”。

  纵观谢老的篆书,可谓源于三代吉金、秦汉碑碣、古陶泥封、残砖半瓦、泉币刀布、鸟虫篆印,以古为徒,以天为徒,敝而新成。刘勰《文心雕龙》云:“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细绯。唯识时之士为能隄其隤而通其所必变。”明人袁宏道对此指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时’的变化,必然要引起‘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为此就要有‘通变’的观念,而不能剿袭传统。”而谢老正是经过数十年的融合,入古出新,经过“通变”,逐步形成自我面目。

  三

  谢老集诗人、书画家、文字学家、出版家于一身,他的书法乃文人之品格。《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世人熟知王羲之兰亭雅集,乃书文兼美。其序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哲理与孔夫子“风乎舞雩”之志所遥望,故以诗文流传百世。在当今书坛,也许没有人能比谢云先生这样对书法笔墨倾注如此丰富而浪漫的诗家情怀。几十年书法创作,彰显着文人风骨,他从不谋求利益,唯艺是求,唯情是衷,唯此为大。从其《新诗》,尤推《笔潮》四章论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他的书法无一点尘俗气,纯任天真,浪漫逍遥。他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全部倾注在笔墨之中,一喜一怒,一丘一壑,无不湛然可掬,沛然神动,盎然自足。

  《红楼梦》有句情语:“诗书一族,情痴情种”。谢老诗言“天降痴魂笔当锄,锄得诗吟花雨落。”细读谢老篆书,看似漫不经心的经营,却是其宏大、高远的笔墨线条语言与内心感悟的高度融合,形成了谢篆的天真烂漫、纵浪大化、吞吐八荒的大境界。我最喜谢老《葬花辞》六条屏,莽莽苍苍,曲曲折折,颤颤抖抖,率意天真,笔意缠绵,通篇布局的自然变化,恰与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气象相融合。我忽然想起了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一章,其辞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吟诵着这首词章,看着他的书法,仿佛进入童话世界:流水远春,深谷美人,碧桃水滨,柳荫流莺,这世间的诸般意象在他的篆书中都或隐或现地生发着,曲折地表现着,含蓄地呈露着。这幅作品可以用纤秾的风格做一种抽象概括,就是一种细致清新、生动秀丽的风格意境,标举一种追古为新的美。对于这种美,李廷芝《诗品浅解》说:“纤以纹理细腻言,秾以色泽润厚言”。孙联奎《诗品臆说》说:“纤,微也,秾,秾郁也。细微以意到言,秾郁以辞到言。”“纤”与“秾”这样两个本来相对立的状貌辞汇十分贴切地将篆书中不同的风格统一在了一起,这正是谢老诗人情态与情境,也是他在不断融合中的浑融的美,是在有限的表现空间中容纳尽可能多的“意象”的美。

  谢篆的魅力即在此焉。


美术报 书法 00020 童话仙境品谢篆 2016-07-02 12890433 2 2016年07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