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

从现代书法到汉字艺术

  一、现代书法是自由独立的乐土

  什么是“书法”?时至今日,书法界对“书法”的性质问题仍然争论不休,没有统一。我看永远不会统一,要是统一了,恐怕就是书法的“末日”。书法艺术是书者一块自由的乐土,是欣赏者自由想象的天堂。

  现代书法是相对于古典书法而言的。古人以古人的感情作书,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感情作书,如此而已。独立、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不重复外国人,独立自由的书法就是现代书法。然而古人、他人、外国人之所长都要学,但学后要消化得无痕无迹。数千年来,我们形成了“偶像崇拜”,使一切都变得简单、机械、低微、退化。在书法艺术这一领域,历来有关于书法技术方面的“经典书籍”,多数是从局部出发,如怎样写楷书、草书,怎样临摹碑帖。这作为专题研究本是好事,但过分强调,久而久之就导致“书法艺术”变成了“书法技术”。

  现代人创作现代书法,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清朝石涛和尚早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要与时代同步,这应是对艺术家起码的要求。如果艺术连与时代同步都不敢,谈何超越?

  当今信息时代为我们艺术家创造了优于古人万倍的学习条件,我们有可能熔铸古今,化合中西。优秀的艺术家应将古今中外的可用知识输入自己的信息库,将各种信息重新排列组合,构建出一种与我们新观念相吻合的载体——现代书法。

  现代书法,从最低的层面上分析,是拓展书法创作的领域;从高层面上讲,应是民族现代精神的一种体现。精神上自由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二、书法艺术能通古今中外

  书法艺术虽然玄妙,但又极利于普及。只要认识一个汉字就可以试一试书法。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书法艺术的容量极大,即使是一画的“一”字,其中也包含了最普及到最高级的多层次品位。画一横,就是“一”字,但有的人练了一辈子书法,这“一”字也写不理想,即使自己以为不错了,但绝不会达到写“一”的顶峰。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几乎都是以书法艺术形式的甲骨、青铜、石碑、摩崖、竹简、砖刻等所铸成。所以外国人想更好了解中国的话,中国书法是一把金钥匙。而中国艺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民族化。书法艺术是最富有民族性的“专利”。书法艺术有利于普及的特点,促进了中外交流,增加了本身的信息量。我以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应该从中国古典神秘主义的品味走向西方的科学分析,而后再果敢地回到东方的精神领域。西方艺术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参照,会使我们更加清醒。

  现代书法无疑是一种突围,在书法艺术的技术、观念上讲中西沟通,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放在世界文化、人类文明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研究。这有利于中国书法吸收外来营养,同时也可能有利于西方人更好地明白中国书法是怎么回事。西班牙的米罗之作简直就是“现代书法”,毕加索晚年也感慨地说,我要是中国人,一定做个书法家。可见中西艺术虽各有特点,但没有鸿沟。

  三、曲折中成长的“现代书法运动”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希望站在中国艺术的本源来推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和当代化,从中国的书法展开关于中国艺术本源化的革命。1985年,是中国艺术团结的时代。不光是我们,中国整个的艺术界开始都有变化。中国一向这样,大家搞运动都是跟着来的,我也参与进去。这是我们做85“现代书法首展”的第一个原因。第二,我单位离中国美术馆只有一站地,每天我都有大量时间去看展览,但是每次看都很失望,至少感觉这些展览重复,每年看的都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有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做一个展览,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区别于重复的展览,这是做85“现代书法首展”很直接的原因。

  至于说为什么会想到做现代书法展览而不是其他的展览呢?因为我认为中国书法从王羲之发展到现在,还是王羲之。我当年的主张就是“突破王羲之”,但是会有一个过程。

  我最早与戴山青说要发起这个运动。当时他在日本留学,接触到日本的现代书法,他把日本的现代书法向我做了介绍。我们找了王学仲、王乃壮、马承祥、许福同一起参与。发起者们都兼具东西方的艺术背景,基本都是画家和文化人士。

  我们的首展于1985年10月1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王学仲的文章对此有描述。我感觉当时的情况跟印象派的“第一届巴黎画展”差不多。“现代艺术展人体展”跟我们的展览同时展出,所以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对于这次展览有的说好得很,有的说糟得很,但是不管叫好或者叫糟,都震天价响。

  这次活动,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的正式诞生。

  我认为这次展览,有几个人很重要。比如张仃、黄苗子,他们当场都做了表演。吕正操当时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学仲当时任职于书法家协会,有了他们的支持才能举办这次展览。王学仲特意几次从天津到北京来,就是为了讨论这次展览。

  我在首展上展出的作品有《山摧》《鱼水情》《云》《日新月异》。那时候我们没有钱,我的作品在展览期间卖得挺多的,但卖得很便宜,有的是外国人买的。那次展览,美术馆象征性地收了几百元钱的场馆费,是我给的。首展的画册钱、车费都是我们出的。租车费是900元,在1985年,900元是很贵的。因为当时我的工资也就七八十元钱。那些钱都是我爱人画卷片赚的。

  在85“现代书法首展”后,我们就成立了“中国现代书画学会”。这是个很自然的过程。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下了班我们一起吃饭,吃完饭就聊成立学会的事情。那时民政部要批准成立学会也不容易,是许福同去民政部跑的审批手续。由于我是学会的发起人,所以学会会长由我担任。当然也有钱的问题,要成立这个学会,当年需要几千元,我出了这笔钱,承担起首任会长的责任。

  现代书法运动起步很迅猛。我在1987年出版了《现代书法构成》,后来全国掀起了现代书法运动的热潮。1988年谢云先生在桂林组织了一次“现代书法大展”,有近3万年轻人投稿,风起云涌。那时,仍然坚持现代书法的人,都是怀揣着艺术梦想的人,但是缺少资金,和一些现实的因素,发展就陷入一段低潮。

  四、汉字艺术可以星火燎原

  1999年,我们在成都策划了“巴蜀点兵”现代书法展,展览中出现了丰富的艺术形态,有些甚至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书法”。这一现象引起了很激烈的讨论,有人问:这还是书法吗?

  很显然,由现代书法运动引发的艺术形态已经超越了书法本体。针对提出的问题,我们讨论了很久,传统书法是从汉字出发的,现代书法也是从汉字出发的,只是发展到后期汉字被“消解”了。所以2002年我们达成了共识,提出了“汉字艺术”概念。到2005年,是中国现代书法20周年,我们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做了一次“汉字世纪”的大展。伴随大展,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从现代书法到汉字艺术》。这也宣布了“中国汉字艺术”这个概念的诞生。

  2002年,大英博物馆系统收藏了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家的作品。这是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首次系统地收藏一个东方艺术流派的作品,当时在英国掀起了文化界的震动。与我一同促成此次收藏的英国学者Gordon Bell写了《惊人之笔》一书,在伦敦和纽约出版发行。

  汉字是东方哲学、人物精神的形象载体。汉字艺术是国粹,是民族魂魄的基本载体。汉字艺术是东方的抽象艺术,抽其具象,留其意象。

  抽象艺术是外来词。西方艺术从具象古典绘画,进化到印象派,到抽象绘画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中国艺术从具象到抽象早在几千年前就完成。仅就汉字艺术而言,2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象形文字,起步就是具象到意象的组合。到唐代的狂草书,即是最美的抽象艺术,怀素的狂草书到现在都是世界顶峰的抽象艺术,几乎无法超越。抽象的汉字艺术是有意的,每个字都有其意,有东方的音、形、意的美。西方的抽象艺术走到极限,只剩下点线面色彩了。

  如今,中国现代书法运动发展已经有30年的历程,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行洪流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想,汉字艺术是永恒的,世界上只要存在汉字,汉字艺术就必然不断向前推进,发出永不磨灭的光彩。中国现代书法艰难地实践,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之势即是容量无限的汉字艺术。汉字艺术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是和谐世界的好载体。汉字艺术是传承中国传统的现代时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步。

  (古干,现代书法创始人)

  (本报记者 周懿 采访/整理)


美术报 聚焦 00004 从现代书法到汉字艺术 2016-08-13 12927686 2 2016年08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