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世界在看杭州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艺术理论:世界在看杭州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2007年,曾任英国瓦尔堡学院院长的贡布里希爵士,他的近5000册艺术史相关藏书、著作和书信、手札,以及生前使用过的书架、座椅、打字机等,遵其遗嘱,捐赠给了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美国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将其藏书约2000余册,以及相关讲座视频和教学幻灯片,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永远留在了杭州……
西方学者,海外汉学家,都愿意把有着象征意义的“书房”移师杭城,托付自己毕生珍惜的学术心愿。难怪有人断言:未来的瓦尔堡学院,当看中国,看杭州这座城市。
这个断言,并非空穴来风。1928年,蔡元培先生选址西子湖畔孤山,创国立艺术院,同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及“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毗邻而居,由此开衍出这座城市百年来的文心艺魂,养护了一种宏阔辽远的历史与全球视野。自林风眠、潘天寿到今天的许江,从郑午昌、滕固到今天的范景中、曹意强等学者,皆胸怀开阔,学思邈远,不仅心系古典学术,同时都认识到中国美术只有融入世界艺术之林,才更能发射其光芒,只有了解世界艺术,才更能充分领悟中国艺术之特性。海宁观堂先生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正是个中道理。
古典学术的传统,在这江南灵秀的湖山间绵延生息,未曾中断。近世以来,李叔同、潘天寿、黄宾虹诸前辈,学术正脉浩然正气,艺术创作与理论相互辉发,培护出中国古典理论的新生气象与格局。此后,史岩的中国雕塑史研究,王伯敏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等等,一代代学人亦从不同方面丰富了艺术学理论的风貌与品格。
近百年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中心,杭州这座城市不断开启国内艺术理论之新风气。“文革”结束,学院即创办《国外美术资料》内参报纸,同步国外美术动态。1979年,创办学报《新美术》;翌年,将《国外美术资料》改为《美术译丛》并正式出版。《美术译丛》改变了以往只爪片鳞获取西方观念的倾向,旨在系统地、原汁原味地译介西方艺术史和理论研究的经典和最新成果。贡布里希、里格尔、沃林格、瓦尔堡、克里斯、库尔兹、巴克森德尔、哈斯克尔、库布勒、T.J.克拉克等学者的艺术理论纷纷进入了学术视野,学术资源为之大变。
近几十年来,杭州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成为国内艺术理论新观念的策源地,不断贡献出新的思想与概念。1980年代开始,建立“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观念,影响甚巨。2000年代开始,倡导“艺术作为一种知性模式的观念”,为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做出了奠基性的学术贡献。2010年代,提出“学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重建了“贡布里希纪念讲座”与“潘天寿纪念讲座”,树立起足以代表杭城文化品质的学术高台。
今天的杭州,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理论研究格局。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中心,浙江大学的人文社科群、西泠印社的金石学研究等等也在不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相互砥砺,从美术史论到人文学科相互辐射。其中,范景中教授组织强大的学术队伍,完成了“贡布里希文集”十几册的出版,主持商务印书馆“艺术史名著译丛”的近百种图书计划,并携手浙江大学沈语冰,推出“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译丛,出版刊行了数十种现当代艺术理论著作……近十年来,浙大也借重其原有的人文学科群基础,日益重视艺术学理论建设,创建大学博物馆,出版宋画元画全集,整理艺术研究的图像资料库,吸引了方闻、白谦慎等著名的国际汉学家加盟,亦一时之盛事。
坐拥湖山静美和钱塘繁华,杭州,是艺术创造与思想的摇篮。她在艺术理论上的国际视野与学术地位,区区一篇千字短文,挂一漏万难以尽述。杭州的艺术理论建设,根基本土,放眼于世界,而世界也在看杭州。受邀前来讲学交流的伦敦大学萨拉·马哈拉吉教授,参观完中国美院的贡布里希图书室后,曾感慨说道:“杭州,会给国际学术界带来一个更加动人的未来。”